最近,一位茶友发来一条消息,说他在购买普洱茶时,茶商向他推荐了一款“1971年老熟普”,还神秘兮兮地说,这茶堪称“古董”,市面上极为罕见,简直是珍品!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感到有些疑虑,特别来询问我这款茶是否真的可靠。
对于我们这些熟悉普洱茶的朋友来说,这种情况并不陌生。事实上,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是从1973年才开始有的,而那款号称1971年的“老熟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是当年发明熟普工艺的先驱听到这个说法,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如果不是这位茶友专门来询问,恐怕我们也会把这当作茶圈的一个典型“忽悠”案例来看待。茶叶市场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举个例子,随便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普洱茶,屏幕上就会涌现出各种低价的七子饼、印级茶乃至号级茶。这些茶的价格常常不高,每一饼茶背后又都有商家编织出来的“传奇故事”,以此来渲染它们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很多对茶不太了解的新手往往会在这些花言巧语下心动,结果买了些不值钱的货,回头却发现自己“中了圈套”。
说到买茶,我相信不少茶友在初涉茶圈时,都会被一些华丽的营销话术所吸引。今天,我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忽悠话术”,如果你在选购茶叶时听到这些话,可得小心了,可能有人正打算“宰”你一笔。
“不苦不涩,不算好茶”
这句话在茶圈非常流行,几乎所有接触过茶的人都听过。而且,它也是最容易让人上当的一种说法。
从茶的基本特性来说,苦和涩确实是茶叶中的自然味道。苦味主要来自茶多酚和,是茶叶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点苦味的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涩味则是茶汤给口腔带来的干涩感,能够增加茶汤的厚重感和刺激性。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苦涩感并不代表茶叶好,反而可能是加工过程中的失误。高品质的茶叶,虽然有苦涩感,但往往能很快消散,并带有回甘。而那些劣质的茶叶,苦涩感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中,没有丝毫回甘,那绝对是茶叶质量差的标志。如果茶商在你买茶时,以一种“专家”的口吻告诉你:“不苦不涩不是好茶”,你就要警惕了,可能是要引导你走进一个陷阱。
“这茶香气不算好,但韵味十足”
这种说法属于一种“虚无缥缈”的忽悠。茶韵是品茶时的一种独特感受,涉及茶汤的香气、滋味、色泽等多个方面,每款茶的韵味各不相同,例如铁观音的“观音韵”、岩茶的“岩韵”等。
茶韵是由茶汤的色香味共同构成的。如果一款茶的香气都不佳,又怎能谈论它的“韵”呢?可以说,香气是茶韵的基础,若香气都无法打动人,那么所谓的韵味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茶无好坏,合适就好”
这句话听起来没问题,似乎每个人口味不同,喜欢的茶也各自不同。实际上,茶叶的优劣是有标准的。无论是从茶叶原料的嫩度,还是加工工艺的精细程度,茶叶之间的差异都很大。要知道,好的普洱茶可能价值千元一斤,而一些劣质茶则可能卖得非常便宜。茶无好坏,合适才是最好,但“合适”并不意味着“任何茶都可以接受”。
“这茶现在不好喝,但越放越香”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误导。确实,普洱茶和白茶等一些茶叶适合存放,时间越久,茶味会更加醇厚,但前提是茶叶本身的质量要好。如果本身就是劣质茶,存放了几年后,只会变得更加陈腐,完全失去原有的风味,因此存放并不是万能的。
“这可是十大名茶”
这种说法属于典型的,茶商往往通过模糊不清的表达来让你产生误解。有些茶商会把价格便宜的茶叶冒充名贵茶叶,拿“十大名茶”做噱头。比如,他们可能会把贵州产的龙井茶卖给你,声称这是“西湖龙井”,让你误以为自己买到了稀有的名茶,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商家用来吸引顾客的营销手段。
买茶时,最好提前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或咨询一些有经验的朋友。无论如何,谨慎为上,别被一些花言巧语所迷惑,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捂紧钱包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