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_浮法玻璃工艺流程图

2024-11-2205:32:56创业资讯1

浮法工艺玻璃,作为现代玻璃生产的重要技术之一,常被业内称为“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那么,浮法工艺到底是什么?又为何它会成为全球玻璃生产的性突破呢?

浮法工艺,正式名称是“浮制玻板法”,是一种用以生产平板玻璃的先进工艺。在该工艺中,熔融玻璃通过一个特殊的锡槽,被引入并漂浮在锡液的表面。由于锡液的相对密度较大,熔融玻璃在其表面形成了均匀的玻璃带,借助重力与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液自然扩展,平整地铺开,经过硬化与冷却后,通过过渡辊台拉出,送入退火窑中。最终,经过退火、切裁等环节,便可得到高品质的浮法玻璃。

与传统的其他成型方法相比,浮法工艺具有诸多优点。它适合大规模、高效率地生产优质的平板玻璃,成品表面无波纹,厚度均匀,表面平整且互相平行;由于生产线的规模不受成型方式的限制,浮法玻璃的单位能耗较低,生产效率较高;该工艺也便于机械化与自动化管理,使得生产流程高度标准化,能够连续运行数年,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与高效生产。

浮法工艺的初步设想到20世纪初便已出现。1902年,的希奇柯克和黑尔就曾提出过让玻璃液漂浮在熔融金属表面进行加工的想法。但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无法实现这一设想,因此未能成为这一技术的先驱。

直到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平板玻璃公司的一位工程师阿拉斯塔·皮尔金顿,偶然间在水面上看到油层漂浮的现象,这一画面激发了他对玻璃生产新工艺的灵感。皮尔金顿随即在1953年开始了相关的实验工作。经过七年的不断摸索,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科研力量,终于在1960年成功发明了这一性生产技术——浮法工艺。通过这一工艺生产的玻璃,表面光滑平整,堪比机械磨光的玻璃,成为当时业内的技术突破。

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于1962年成为首个与皮尔金顿公司签订协议,购买浮法工艺专利的公司,并在1963年开始在马里兰州的康勃兰工厂投入使用这一工艺。同样,在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的多家玻璃公司,也在1960年代初与皮尔金顿公司达成合作,迅速将这一技术引入当地,建立了浮法玻璃生产线。

亚洲的日本,尤其是旭硝子和板硝子公司,也紧跟其后,早在1964年便与皮尔金顿公司达成协议,分别在1965年建成了各自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原苏联和东欧的多个,也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建立起了浮法玻璃生产设施。自此,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应用。

进入70年代后,的玻璃工业迎来了新的技术高峰。匹兹堡公司在原有浮法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浮法技术。该技术通过优化玻璃液输送系统,缩短了玻璃液在锡液表面流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玻璃带的平整度。这一改进使得匹兹堡公司在浮法玻璃生产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在,浮法工艺的研发也经过了多个阶段的试验。从1965年开始,国内的实验室首先进行了小规模试验,接着在1971年建成了中型工业试验线,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1980年,国内首次能够稳定地生产3-10mm的浮法玻璃,并于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获得了二等发明奖。

值得一提的是,浮法工艺的成功研发得益于洛阳玻璃厂的努力,故该技术被命名为“洛阳浮法工艺”。这一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玻璃工业的重大进步,也为国内玻璃行业的变革与创新铺平了道路。洛阳浮法工艺的问世,成为了世界浮法工艺的三大主流之一,与英国皮尔金顿和匹兹堡的技术并驾齐驱,推动了全球玻璃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浮法工艺的发明与推广,推动了玻璃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并为各国玻璃产业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浮法玻璃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愈加广泛,成为现代建筑、汽车、家电等多个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