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全民抵制”这一话题频繁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山姆会员店因下架新疆产品而引发的大规模退卡潮,以及更早前的英特尔、巴宝莉、耐克、H&M等品牌的事件后,抵制外国产品的行动一度成为社会热点。人们出于情怀,纷纷支持国货,抵制外国商品。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抵制行为是否理性,是否有其经济依据呢?今天,我们从供需理论出发,分析一下抵制外国产品可能产生的后果。
我们可以以手机为例,来观察这一现象。假设手机的售价是0元,理论上每个人都会抢着免费领取一部手机,社会对手机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当手机的价格上涨到1000元时,虽然依然便宜,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就不再考虑购买了。若手机价格涨到5000元时,消费者则需要更加权衡自己的经济状况,再做决定。而当手机价格飙升至50000元时,除了极少数人愿意为此花费如此高的费用,大多数消费者则会选择放弃。
这个现象其实揭示了需求曲线的基本特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价格越高,需求量通常越少。
从供应端来看,情况也类似。假设手机售价为0元时,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手机,因为没有利润可言。若手机售价为1000元,只有那些生产效率高、规模较大的厂商能勉强盈利,而其他厂商则因利润过低而无法继续生产。若价格提高到5000元,一些小型厂商也开始愿意投入生产,尽管利润不大,但至少能保证有收入。当价格达到50000元时,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会加速生产,甚至一些本来并不生产手机的企业也可能加入到竞争之中,因为如此丰厚的利润实在是难以抗拒。
这就是供给曲线的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应量与价格呈正相关。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时常存在:当价格低时,处于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而当价格过高时,市场就会变成买方市场,产品供大于求。
接下来,我们设想一下手机厂商甲、乙、丙、丁的生产成本分别是1000元、2000元、3000元和4000元。假如市场价格是1000元时,只有厂商甲能够生产手机,并且恰好能够覆盖成本。这时市场上有四位消费者A、B、C、D,他们的支付意愿分别为50000元、5000元、1000元和500元。
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厂商决定进行拍卖。起拍价1000元,这个价格高于消费者D的心理价位,因此D退出了竞争。当价格逐渐上涨至5000元时,消费者C和B也相继放弃了竞标,最终,消费者A以5500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手机。尽管A认为这台手机的价值为50000元,但实际支付的价格仅为5500元,这其中的差价4450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A觉得自己捡了宜。
与此手机的售价为5500元,而生产成本为1000元,两者之间的差价4500元就是“生产者剩余”,即厂商赚取的利润。在福利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合起来就是“总剩余”,即社会总福利的体现。社会的总福利为49000元。
问题并未结束。随着市场价格上升至5000元,厂商乙、丙、丁开始进入市场,生产手机。可惜的是,消费者B、C、D并不愿意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手机,厂商只能降价。当价格低于4000元时,厂商丁退出市场;低于3000元时,厂商丙也退出;最终,消费者B以2500元购买了厂商乙生产的手机。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商品的最终价格通常会是刚好高于最高成本厂商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低于最低愿意支付价格的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换句话说,市场价格会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形成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市场价格P0和成交量Q0是市场的最终结果。此时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别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的和蓝域,总剩余就是这两者的和。
如果手机市场对国际市场开放,会发生什么呢?国际厂商的进入会使得市场上的供应量增加。在供给曲线S向右平移后,新供应曲线S1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市场价格P1会低于P0,成交量Q2则会比Q1增加。简而言之,外国厂商的进入会促使价格下降,总交易量增加。
那么,社会福利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市场均衡点,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原有的梯形区域P0E0E1P1。生产者剩余则有所减少,但也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利润。最终,总剩余变得比之前更大。从总体来看,国际厂商的加入确实会提升社会总福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社会福利一定上升,因为很多生产者剩余被外国厂商所占据。具体来看,国内厂商的供给曲线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停留在S的位置,而新的市场价格P1与国内厂商的供给曲线相交于E2点,成交量为Q1。也就是说,国外厂商的进入抢占了部分市场,导致厂商的市场份额减少。
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剩余虽然有所增加,但国内厂商的利益也有所下降。的社会福利虽然在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国内厂商却损失了一部分市场。
如果全民抵制外国产品,市场将回到原有的供给曲线S,价格也会回升至较高的P0,社会总福利则会减少。这意味着,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抵制外国产品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很多分析仅停留在这一点,却忽视了经济学理论背后更深层的和社会背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利益,它推崇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促进效率。但实际上,市场也有可能失灵,造成某些不公平的结果。
例如,外国厂商进入市场,可能会通过低价竞争占据市场份额,进一步影响本土企业的生存。外国企业虽然为提供了工作岗位,带来了税收,但这些企业的利润也大多流向了国外。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判断是否应该抵制外国产品,显然是片面的。
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答案,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