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电路板(PCB)的制造过程中,过孔工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它不仅是连接不同电路层的桥梁,还起到了电气导通和组件固定的作用。过孔的质量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PCB的性能和可靠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过孔处理技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常见的五种过孔工艺
1. 过孔盖油
过孔盖油指的是在PCB生产过程中,用阻焊油将过孔的孔环覆盖。这一工艺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绝缘效果,避免在后期的元件贴装和焊接过程中产生锡桥。为了确保效果,阻焊油需要完全覆盖孔环并且厚度适中,这样可以防止焊接时产生焊锡搭接。
在实际生产中,设计文件若是使用了如Pads或Protel等软件,需要特别留意插件孔是否与过孔相交。如果孔内有via,且设计中未考虑到盖油工艺,可能导致这些插件孔被阻焊油覆盖,从而影响焊接质量。
2. 过孔开窗
与“过孔盖油”不同,过孔开窗工艺是指将过孔及其孔环部分不覆盖阻焊油。这种工艺能够显著增加散热面积,有助于改善PCB的散热性能,尤其适用于对散热有较高要求的电路板。过孔开窗也方便在测试阶段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开窗过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焊接时,过孔周围可能会因锡流过多而引发短路问题。尽管它有助于散热,但在选择时需权衡其风险。
3. 过孔塞油
过孔塞油工艺通过在PCB生产过程中,先用铝片将阻焊油墨封入过孔内,然后再印刷一层完整的阻焊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防止过孔内积存锡珠,因为锡珠在高温下可能会融化并流向焊盘,导致短路,特别是在BGA组件附近。为了确保阻焊油的有效覆盖,生产过程中需保证塞孔油墨的充分填充。
如果塞油不充分,过孔的边缘可能出现红色痕迹,表现为“假性露铜”,同时影响PCB的外观和电气性能。
4. 树脂塞孔
树脂塞孔工艺是在过孔内镀铜后,使用环氧树脂填充过孔,再进行表面镀铜处理。这种技术通常用于高层数、大厚度的PCB,特别是针对BGA封装的电路板。在传统设计中,BGA往往需要通过via将信号从一个PAD引导到背面,但当BGA排列过密时,传统的via路径可能无法有效走线,此时便可采用树脂塞孔,通过在PAD上钻孔来实现信号的垂直传输。
树脂塞孔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PCB表面平整光滑,无凹陷,能够提高焊接质量和可靠性。
5. 电镀填孔
电镀填孔工艺通过电镀铜填充过孔,确保孔底平整。这种工艺不仅有助于PCB的设计与性能优化,还能提升电气性能和散热能力。电镀填孔工艺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叠孔或大面积电气连接的PCB,能够提升整体的可靠性。
三大过孔常见品质问题
尽管过孔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1. 孔口气泡
气泡问题通常出现在显影阶段。如果显影液未及时更换,老化的显影液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残留在过孔内。这样在后续清洗不彻底时,气泡便会出现在孔口。气泡会导致电镀层逐渐变薄,甚至无法完成镀铜。气泡的问题还可能在后续的焊接过程现,由于孔内气体的存在,焊接时可能会发生裂开或虚焊。
2. 塞孔不饱满
塞孔不饱满是另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未使用合适的铝片封孔,或者在处理过程中没有添加必要的油水等。过孔如果塞油不足,可能导致焊盘区域产生虚焊、假焊等问题,影响电气连接的可靠性。
3. 树脂与铜分层
树脂与铜分层是由于树脂塞孔处理不当引起的。通常是因为树脂没有完全填充孔内,导致在后续的电镀过程中,电镀层出现不均匀或凹陷的现象。树脂与铜分层可能会导致电阻不稳定、虚焊、假焊等问题,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PCB的过孔工艺是影响电路板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过孔处理方法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在制造过程中,工艺控制与质量把关至关重要,避免常见的过孔问题,以确保PCB的电气性能和长期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