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是啥意思 蝴蝶效应是啥

2024-11-2505:45:08创业资讯0

天气预报为何总是“扑空”?

“晴空万里,出门却成了落汤鸡”,或者“期待的初雪,结果只能在朋友圈看别人家的雪”,这类“与预报大相径庭”的情形,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这就是我们对天气预报常有的吐槽。那么,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让人失望?天气预报究竟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弄明白预报偏差的根源。

一小步差异,预报大不同

回到1961年,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用当时的老式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实验。他进行的计算中,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输入数据,分别是0.506127和0.506,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差距,却导致了两次预报结果截然不同——一次预报是晴空万里,另一次却预示着雷雨交加。这个差异让洛伦茨大吃一惊,而他进一步的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微小的初始条件差异可以在计算中引发巨大的变化。由此,洛伦茨提出了著名的“混沌理论”,并且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他创造了“蝴蝶效应”的概念——比如在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里,一只蝴蝶翅膀的轻微扇动,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

那么,这种蝴蝶效应到底是如何影响天气预报的呢?我们不妨从实际的天气预报过程入手,来看看这只“蝴蝶”的神秘影响。

天气预报的“两步走”

制作一个天气预报,实际上分为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获取大气的初始状态,第二步是通过复杂的数学方程进行计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步,准确了解天气系统的状态。为了预报一个降水系统,我们必须对它以及周围的大气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现实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差别都不能忽视。在目前的气象观测中,最常见的方式依然是通过地面气象站点采集数据,假设每个站点的观测数据能够代表它周围的气象状态。尽管我国现已拥有超过6万个自动气象站,覆盖面和观测密度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然而即便如此,这种“以点代面”的方式仍然无法避免“捞小鱼”的困境。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我们拿这种观测方式去分析爱因斯坦的照片,虽然观测点密集,仍然很难还原出完整的画面。更何况,当这些数据用于天气预报时,精度的差距也常常让我们难以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大家或许会想,如果我们能够将观测做得更精准,岂不是一切就能迎刃而解?的确,随着科技的进步,除了地面气象站,我们还使用了卫星、雷达等多种高科技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观测,但即便是未来科技再发展,想要精确测量全球几十公里高空的大气层,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小蝴蝶的巨大影响

既然第一步的精确观测无法做到,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第二步:在计算过程中,能否通过调整漏掉的小“蝴蝶”来弥补误差。以去年台风“安比”为例,这个罕见影响到北京的台风,在路径预测中,气象专家通过给初始条件加入50个不同的小扰动——也就是50只“蝴蝶”,让它们轻轻扇动翅膀(例如温度波动±0.1℃,风速波动±0.1m/s),并分别进行五天的预报。结果却让人,五十个不同的预报路径竟然完全发散,有的甚至预测到内蒙古,而有的则预示着台风会直接转向国外。可以说,这种差异正是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小的变化,竟然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蝴蝶效应:天气预报的“命门”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天气预报的偏差往往源于我们观测中的微小差异,而这些“蝴蝶效应”对预报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改进观测和计算方法,要想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天气预报永远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但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预报准确率已在不断提高。今天,无论是从观测设备、计算能力,还是气象专家的专业素养方面,我们的气象事业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先进。

尽管如此,每次出门前还得拿着手机看一眼天气预报,这种情况恐怕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希望在未来,天气预报能尽量减少“扑空”的频率,让我们少一些因天公不作美而带来的遗憾。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