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降雪量”和“降雪深度”这两个术语,然而不少人对它们的含义并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看到降雪量以毫米为单位,而降雪深度却是以厘米来衡量,心里可能会有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此,省气象台的气象专家做出了详细解答。原来,这两者分别是计算雪和水的不同方式。
根据气象专家的解释,降雪量主要指的是雪融化之后所转化的水量。为了更好地量化降雪的程度,气象部门将降雪量分成了六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和特大暴雪。可以理解为,雪下得越大,融化后变成的水量就越多,因此降雪量也会更大。换句话说,降雪量实际上是指雪转化为水后的量。
而降雪深度则是指积雪的厚度,它是通过对气象观测站周围地面上未融化的积雪层进行测量得到的。这一数值是从积雪表面到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是厘米。积雪深度会随着雪层的堆积不断增加,因此它是一个随着降雪过程而变化的动态数值,也能反映出雪的积累情况。
在冬季,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常常是可以按一定比例换算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比值大约在1∶(10~15)之间。这意味着,降雪量每增加1毫米,积雪深度大约会增加10到15厘米。这个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还受到雪的湿度和质地的影响。如果下的是的雪且湿度较低,那么积雪可能会比较厚;而如果是湿雪或雪地的湿度较高,那么积雪的厚度则可能会更薄。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两种不同的指标,分别代表了雪的水量和雪的堆积深度,而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受到雪的种类和天气条件的影响。在寒冷的冬季,了解这两个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天气预报中的雪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