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北京市宣布暂停餐饮企业的堂食服务。这一消息一发布,许多老顾客纷纷打电话到“又一顺”餐馆,询问:“早点还有吗?”“小吃还能做吗?”在接到一连串电话后,餐馆经理佟海波迅速打印并了几张通知:“告诉大家,虽然不能在店里用餐,但其他一切如常。”
“又一顺”这样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并非个例。在疫情期间,许多传统餐馆纷纷创新应对策略,有的摆摊售卖招牌菜,有的通过微信群向顾客提供从凉菜到热菜、小吃等一应俱全的外卖服务,甚至转型为“居民食堂”,不断推出更多家常菜品,尽量减少疫情带来的不便。在困境中,餐饮业的烟火气依然保留着,这也给了人们一份安慰和安全感。
早餐不打烊,“该有的都不缺”
2000年,老字号餐厅“又一顺”从西单迁至德外,至今已经与这片社区的居民相伴22年。包括佟海波在内的老员工,早已熟悉了周围居民的口味和需求。当天宣布暂停堂食后,佟海波接到的电话中,透出了些许顾客的焦虑与不安。
“周围有五路通、石坊街、双旗杆等多个老旧社区,居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向简单安稳,几乎是按部就班过了几十年。”佟海波说,“这些老人不需要奢华和新鲜的东西,只需要一日三餐的温暖,所以早餐一定不能停,一样都不能少。”
即使暂停了堂食,餐厅依然保持着平日里的早餐供应。每天清晨,厨师们照常上岗,忙着为顾客准备热腾腾的包子、油饼、豆腐脑等十多种传统早点。6点刚过,这些早餐便开始在保温箱里整齐排列。“有不少顾客走到店前,看到我们依然供应早餐,都会松一口气,问一句:‘我还以为早饭没了呢!’”佟海波笑着说,尽管早餐的成本较高,而且在疫情期间并不,但他坚持不让它停。对于这些老顾客来说,那三五块钱的早餐,是一天开始的希望。
送餐到家,“想吃什么就打电话”
疫情期间,尽管餐馆的员工减少到了原来的一半,但工作量并没有减少。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和顾客的安全,佟海波和他的团队时常一个人承担多个岗位。有的厨师在炒菜的还要帮助打包;服务员除了卖餐,还需要维持排队秩序,确保顾客间保持安全距离。
与此佟海波心中一直有一份特殊的名单,那就是附近社区的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或独居的长者。“大概有十几位老人,我们熟悉他们的需求,有时他们打电话过来,我们就会为他们做餐,送到家里去。”佟海波说,这些送餐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有时候送餐的金额非常低,员工们也会义务送货。
他特别提到了一位常常点餐的老顾客——86岁的马大爷,住在德胜门小区。马大爷身体不太好,平时由保姆照顾。“之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我还特地开车去探望他,送去他喜欢的菜团子和烧饼。”佟海波说,他手机里还保存着2019年送餐的老,当时马大爷还能下楼接餐,而如今他需要依靠保姆的帮助。“现在我只能隔着门和他聊,提醒他有什么想吃的,随时打电话。”佟海波说道。
增添家常菜,方便邻里
除了早餐外,佟海波和团队还增加了许多家常菜,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地三鲜这些家常菜,已经成为我们的新菜单。”佟海波说,虽然菜单上没有这些菜品,但经过与老顾客的交流,他们知道大家都喜欢吃这些简单实惠的家常菜。疫情期间,他们通过加菜来照顾老邻居们的饮食。
现在,每到用餐时间,餐馆门前都会摆出当天的菜单,顾客可以选择现场点餐或提前预订。一些曾经不在菜单上的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土豆烧牛肉、地三鲜等,都成为了大家的新选择。“有些菜品十几块钱就能搞定,最贵的也不过20多块。大家聚会减少了,很多人更喜欢吃这种实惠的家常菜。”佟海波补充道,“我们也希望让‘又一顺’变成附近居民的‘食堂’,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便利。”
坚守初心,给市民带来温暖
虽然疫情带来了许多不便,但许多老字号餐饮品牌如“又一顺”依然坚守初心,继续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服务。砂锅居、全聚德、护国寺小吃等餐厅纷纷通过建立便民微信群、推送餐品预定信息,确保周边社区的居民能及时获得餐食。米其林一星餐厅萃华楼也从之前的商务宴请模式,转变为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的“厨房”服务,各类熟食、点心等不间断供应,方便居民购买。
紫光园每天也会在早晨7点半准时推出早餐,之后从9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半,提供各种现制菜肴与小吃,满足不民的需求。餐饮品牌积极响应社区需求,通过设立社群、建立外卖平台、提供社区配送等方式,确保在疫情期间大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从清晨的早餐到一日三餐,老字号餐饮品牌不仅没有在疫情面前“躺平”,反而通过各种方式维持着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给市民们带来了温暖和安心。无论是家常菜,还是工作餐,它们依然用最真诚的服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保驾护航,传递着不变的责任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