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运动员比赛前,都会进行热身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降低受伤的风险。唱歌之前的“开嗓”也有类似的作用。我们平时说话时,声带的震动频率相对较低,而唱歌时,声带的震动频率会急剧升高。如果在没有适当热身的情况下直接唱歌,很可能会对声带造成损伤,也容易导致声音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唱歌前的开嗓,实际上是为了让声带适应高频率的震动,避免受伤,并帮助我们顺利发出更好的音质。
许多人平时不唱歌,嗓音往往比较紧绷,这时候开嗓尤其重要。而对于经常演唱的专业歌手来说,他们的嗓子则会相对放松,哪怕在镜子前面观察,也能明显看到这种变化。就像练习其他技能一样,嗓音的灵活性也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逐渐改善的。如果嗓音天生条件不足,通过持续的练习和调整,嗓音完全有可能得到提升。就像运动员通过拉伸和锻炼让肌肉变得更加柔韧,嗓音也可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变得更好。
开嗓的方式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先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歌曲,从简单的开始,逐步让嗓音进入状态;
一开始就直接挑战高音,这种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但容易对嗓子造成负担,甚至可能伤嗓。
想要让声音变得更加浑厚,可以通过含气的方式发声,这就像是快要呕吐前的感觉。很多人模仿歌手的声音时,会刻意让声音,但其实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独特的特色,不必刻意去模仿他人。只有在高音唱不上去时,才需要用到发力,但如果一开始就这么做,往往会感到非常吃力,长期下来不仅不利于嗓子,反而会限制声音的自然表现。
练声的过程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唱来进行训练。比如,自己哼唱一些简单的小曲,虽然声音不大,但高音部分自然会转为假音。这种方式有助于锻炼真假音之间的转换技巧。去KTV时,也可以尽情大声唱出来。比如信乐团的《天高地厚》、孙楠的《拯救》这些歌曲,能让你在大声唱的过程中,既能开嗓,又能扩大音域。即使第一次唱不上去,经过几次尝试,声音的表现会越来越好。一次KTV唱下来,如果嗓子稍微沙哑,那就说明你已经有了进步。
在练习过程中,开嗓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发声练习,比如唱几条音阶,或者多唱一些即将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适当提高音调,帮助嗓音快速进入状态。注意不要过度练习,以免把嗓子练得太疲劳。如果想让嗓音更加粗犷,可以通过加大力度,尤其是在唱摇滚歌曲时,很多歌手都会这样发声,甚至有意制造沙哑的效果。如果希望声音更加低沉,可以通过增加胸腔共鸣,尤其是在低音部分,增加厚重感。
唱流行歌曲时,想提高技巧,可以通过练习胸腹联合呼吸,也就是常说的“气”。这种呼吸方式帮助歌手在唱歌时更好地控制气息,使歌曲更具力度和表现力。虽然胸式呼吸也足够应付普通流行歌曲,但如果歌曲的乐句比较长,胸式呼吸就可能显得力不从心。这时,胸腹联合呼吸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气息支持,使演唱更流畅。发声练习也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唱音阶、练习不同的母音(如mi、ma、u等),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提高声音的控制力。
颤音是一项技巧,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掌握。如果你还不会,可以通过多听多练来模仿别人如何音,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因为错误的发声方法,导致了嗓音问题,比如咽炎。其实,不少歌手在经历了严重的咽炎后,通过改正发声技巧,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没有嗓音问题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护嗓子,因为嗓子一旦受到伤害,恢复起来非常困难。
声带是非常脆弱的器官,过度使用或不当的使用,都会对其造成损害。保护嗓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日常的嗓音保养建议:
避免长时间过度用嗓,尽量避免大声喊叫或尖叫;
唱歌后避免食用辛辣、冷饮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加重声带的负担;
不要在唱歌前吃糖或喝甜饮料,以免增加痰液的;
感冒发烧时尽量少用嗓子,尤其是在声带脆弱的情况下;
不适时,避免频繁清嗓,以免加重声带的震动;
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身体和嗓音的休息;
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嗓子。
当嗓音出现疲劳时,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护理方法,如慢慢喝一小口水,保持湿润;或者对着一碗热水吸入蒸汽,有助于缓解声带疲劳。常见的中如罗汉果、胖大海、陈皮等泡水喝,也能起到润肺、化痰的作用,对保护嗓子有一定帮助。
各地的方言发声方式存在差异,不同方言对发音的要求不同。例如,成都话的发声方式较为依赖口腔,而普通话则注重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发声时能够更好地利用的共鸣腔体。这也是为什么在普通话环境下,我们能够持续讲话很长时间而不感到疲劳。而一些方言在长时间说话时,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发音上也更加吃力。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对于长时间演唱或讲话的人尤其重要。
唱歌虽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要记住,保护嗓子才是持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