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蝉鸣是每年都能听到的自然之音,早晨和傍晚尤其明显,甚至有时候,深夜里那轻微的蝉鸣也能让人从梦中惊醒。在扬州城区,蝉的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黑蚱蝉、蒙古寒蝉和蟪蛄。在这些蝉中,黑蚱蝉的数量最多,体型较大,颜色从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而蒙古寒蝉和蟪蛄则常常混合在一起出现。蝉鸣的来源究竟在哪?它的音量又是多少?7月21日,现代快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并向多位昆虫学专家及资深爱好者请教。
在讨论蝉鸣的声音时,资深昆虫爱好者马先生表示,每种蝉的都有明显的差异。以蟪蛄为例,它的长而持续,音调是“zi”;蒙古寒蝉的则短促且带有重复的“ziwaziwa”;黑蚱蝉的也较为单调,但音调悠长,通常表现为“zhi”。不同蝉种的音调长短,通常可以通过它们腹部尾端的震动频率来判断。频率较慢时,音调通常较长;而频率较快时,音调就显得更短促。
不仅音调不同,蝉鸣的音量也有差别。通过使用专业的测音设备,记者在距离绿地约20米的地方测量蝉鸣音量,发现它的最大分贝值可达74分贝。在一些植被较为繁茂、以蒙古寒蝉和蟪蛄为主的林区,蝉鸣声的分贝值不断变化,有时最小为79分贝,最高瞬间可达到84分贝。而在以黑蚱蝉为主的林区,蝉鸣的音量则更加稳定,大多保持在84分贝左右。记者在自己所在的8楼窗户旁进行测试时,蝉鸣的平均音量为62分贝。
“黑蚱蝉的音调长且持续,当成群的黑蚱蝉齐声鸣叫时,音量几乎不变化;而蟪蛄的音调虽然同样较长,但每一声的音调从强到弱都有变化;蒙古寒蝉的音调较短,也呈现由强到弱的波动,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噪音值总是不断波动的原因。”马先生解释道。他还提到,这三种蝉通常在天气炎热、阳光充足时进入集体“合唱模式”。只要人不打扰它们,它们便会在树荫下,专心致志地发出鸣声。
这些鸣声主要来自雄性蝉,它们通过集体鸣唱来吸引雌性蝉的注意。雌性蝉则没有鸣,它们会根据雄性蝉的来选择自己心仪的伴侣。
关于蝉的分布,马先生还提到,植被类型对蝉的栖息地选择有着重要影响。通常,绿树成荫、种类繁多的地方,特别是既有高大的乔木如枫杨,又有低矮灌木如女贞和桂花等混合的生态环境,往往是蝉群出现的理想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显著影响着蝉的栖息分布。
当前正值伏天,气温依然较高,蝉鸣声也将持续一段时间。通常,到了9月气温逐渐降低,蝉鸣才会逐渐消退。
虽然蝉鸣声此起彼伏,但它是否会对人耳造成伤害呢?记者采访了耳鼻喉科的专家,专家表示,虽然蝉鸣声音较大,但由于持续时间仅为一季,对听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频噪音环境下,可能会对耳蜗的毛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噪音性听力下降。蝉鸣的持续时间远不足以造成此类长期的损伤。专家还表示,蝉鸣音量普遍在65至84分贝之间,已处于较高噪音的范畴,对某些人群的睡眠和情绪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适当的心理调适和隔音措施是缓解蝉鸣干扰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