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返点”是采购人员熟悉的一个概念。但不同类型的返点,其含义和影响大相径庭。
返点的两种形式:
我们常见的“返点”有两种基本形式:
供应商给采购人员的返点:这种返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回扣,属于采购道德范畴,甚至可以被视为行为,不符合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
供应商给企业的返点:这种返点则属于一种合法的商业行为,主要用于激励企业完成某些采购任务。这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通常,采购规模较大或者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和供应商谈判时,往往能直接协商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采购单价,比较少通过“返点”的方式来优化采购成本。而在一些企业,特别是采购量尚未达到供应商期望,或者谈判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返点”则成为双方达成合作的一种灵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和供应商达成返点协议,不仅能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还能够在长期合作中享受返点带来的额外收益。这种方式对双方而言,往往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返点协议的关键要素:
返点协议会明确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时间:协议的起始和终止日期,以及返点支付的具体时间。
范围:在协议期内,返点是基于采购订单总金额、提货金额还是实际付款金额来计算的。
形式:返点的具体形式是返现,还是将返点金额用于抵扣未来的采购款项。
在理想情况下,当企业顺利达成采购目标后,可以根据协议获得返点。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变数,尤其是当企业接近协议终止时,采购金额仍未达到预定目标。
面临的选择:接受还是拒绝返点?
当企业接近协议的最后期限,但采购额仍差一大截时,供应商通常会提醒企业赶紧补充订单,满足最低采购要求,从而获得返点。这时,企业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拒绝:如果错过返点,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利润,失去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接受:但如果采购过多,仓库存货堆积,不知道何时才能消化,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高额的库存成本。
采购部门的决策不仅仅是考虑返点的收益,还要衡量库存持有成本。最终的决策,可能决定着企业是否真正从返点中受益,还是只是在短期内看似获得了利益,长期却承担了不必要的负担。
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
是否接受返点,关键在于对“返点收益”与“库存持有成本”两者的比较。在某个实际的案例中,企业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假设企业与供应商约定,全年采购额达到2000万时,可以享受2%的返点。企业已经采购了1500万,还差500万才能达到返点条件。供应商催促企业补单以完成目标。相关物料的消耗为每月100万。
具体的计算分析如下:
返点收益:
2000万采购额 2% = 40万。
库存持有成本:
年度库存持有成本比例为40%(包括资金利息、仓储费用、潜在呆滞计提费用等)。
预计新增500万的库存需要持有5个月(500万 / 100万每月消耗),因此平均持有库存为250万。
总库存持有成本 = 250万 40% 5 / 12 = 42万。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新增的500万库存所带来的持有成本为42万,而返点收益仅为40万,显然,库存持有成本高于返点收益。最终建议是不要为了返点而匆忙补单。
结论:
在面对是否接受返点的决策时,企业应根据具体的业务情况、需求规律以及库存持有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盲目决策可能导致短期的盈利无法弥补长期的库存成本。
具体来说,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计算库存持有成本和库存时间:通过准确的计算,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返点是否值得接受。
产品需求不稳定或生命周期较短时,慎重考虑返点:这类产品可能导致库存积压,造成无法预见的损失。
避免凭感觉做决策: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能够帮助避免“拿来芝麻西瓜”的局面。
对于采购人员来说,除了具备供应链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对库存管理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短期成本和长期效益之间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而对于计划和物流部门人员,则需要积极参与到类似的决策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采购决策。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