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财富难以在家族中传承超过三代。这句话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富贵得来容易,守成却不易。这个道理并非不可打破,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家族和企业历经数代依然繁荣昌盛。有人认为,这句老话在今天似乎并不完全适用。其实,这句话只是古人智慧的一部分,若将其放在完整的上下文中来解读,会发现更多深刻的道理。
这句谚语源自《孟子》中的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完整的表达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读书传家,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细读这一句话,可以看到,家族的传承其实是与其传承的内容密切相关的。传承“道德”能够延续至十代以上;而“耕读”则稍逊,能传承几代;“读书”传家则更为有限,最多三代。而仅仅传承“富贵”——财富,则往往难以超过三代。
那么,“道德”、“耕读”、“读书”和“富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在我看来,所谓“道德”是指一种精神层面的传承,是家族的思想和理念;“耕读”则结合了行为和知识的传递,既强调学习也强调实践;“读书”重在知识的传授,但缺少行动的支撑;而“富贵”则单纯指物质财富的传承。理解了这些不同的内涵之后,我们便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段话的含义,老祖宗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
若从更深层次去探讨家族传承的根本,我们会发现,传承的关键其实是“人”字。无论是“守业”还是“传承”,其中的核心执行者始终是“人”。是否能继续传承家业,关键在于传承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就像秦始皇,他奠定了强盛的大秦帝国,其成就堪称千古一帝。当大秦的江山传给秦二世时,却因其缺乏理政的能力,导致了强盛帝国的迅速崩溃。
比起现代人,古代的读书人对“传承”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才留下了大量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家族精神的传递。它们传承的是家族的思想、文化和品德,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家族的辉煌或崛起。
以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例,他不仅是武能抵御西夏的英雄,文能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在临终时给后代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一份简短而深刻的家训。这份家训只有百字,却总结了人生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
《家训百字铭》(节选)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这份家训至今已传承了九百多年,帮助范氏家族保持了长久的兴旺,几百年间,范氏家族出过70多位二品以上的,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命运。这也说明了,家族的荣耀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精神和道德的传承。
如果我们反思,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呢?是简单的物质财富,还是如范仲淹所示,留下精神的财富,传承家族的智慧与道德?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