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察一下手下的能力,于是给大家出了一个有趣的题目:让他们想办法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员工接到任务后,心里满是疑问,觉得这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他一边骂着经理不靠谱,一边走出办公室,认为和尚本来就没有头发,根本不需要梳子。无奈之下,他去了一家酒馆,喝了几杯闷酒后,心情稍微好转。于是他决定回去报告经理,说自己尝试过了,和尚真的不需要梳子,根本没办法成交。经理只是淡淡一笑,似乎早就知道答案。经理说道:“和尚没有头发,难道还需要你来提醒我?”
第二个员工稍微不同,他走进了一座,找到了一个和尚,直接提议卖梳子。和尚拒绝了,说自己并不需要。面对这个拒绝,员工有些急了,于是开始诉苦,告诉和尚如果这笔交易做不成,他就要被解雇了,最后恳求和尚大发慈悲,买下梳子。和尚被他这一番话打动,最终勉为其难地买了一把。
第三个员工在进入后,也遇到了和尚的拒绝。可是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环顾了一下四周,若有所思地说:“拜佛时,最重要的是要心诚,对吗?”和尚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员工继续说道:“如果一个香客不修饰自己,头发蓬乱、面容不清洁,又怎么能以最的心去面对佛祖呢?如果里能准备一些梳子,帮助这些香客整理头发,洗净面容,那岂不是对的尊敬吗?”和尚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同意购买十把梳子。
第四个员工则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路。他告诉和尚:“可以考虑将这些梳子作为小礼物赠送给前来朝拜的香客。这样既实惠,又有意义,香客们肯定会很喜欢,的香火也会因此更加旺盛。”和尚听后沉思片刻,觉得确实有道理,最终决定购买一百把梳子。
第五个员工的方式则更加巧妙。他和和尚的对话开篇即提到:“大师,您是得道高僧,书法造诣深厚。如果将您的书法刻在梳子上,譬如写上‘平安梳’或‘积善梳’,不仅能弘扬佛法,也能弘扬您的书法艺术。香客们收到这样的梳子,既能感受到佛法的庇佑,又能欣赏到您的书法作品,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和尚听后,笑了笑,觉得此言有理,最后决定购买一千把梳子。
第六个员工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成功打动了和尚。他告诉和尚:“这些梳子不仅仅是普通的日常用品,它们是香客们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尤其是女性香客。若您能为这些梳子开光,将它们视为护身符,香客们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将这份平安带给家人和朋友,弘扬佛法,传播的名声。这可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和尚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深深感叹:“施主的心意可贵,老衲岂能不从?”于是,他同意为这些梳子开光,并一口气购买了整整一万把。很快,这些带有佛法祝福的梳子在香客中传开,的香火更旺了,而开光的善款也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通过这件事,营销经理发现,每个人的销售方法都各不相同。第一个员工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只会依靠常理去思考问题,结果显得缺乏创造力,根本不适合做销售。第二个员工试图通过“同情营销”来打动客户,但这种方式过于低级,难以长期维持。第三和第四个员工则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采取了更为合理的“顾客满意战略”,因此能够获得成功。第五个员工不仅考虑到了顾客的需求,还抓住了他们的心理,达到了更高的销售水平。而第六个员工,则从根本上理解了如何将产品与顾客的深层需求相结合,不仅仅是卖梳子,而是卖一种意义、一种价值,他把销售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最终,第六个员工没有回去向经理汇报,而是选择了去开拓更多的市场,独立创业。他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并成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靠着这项创新的销售思路,他迅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通过这次考验,经理也深刻体会到,销售的核心不在于单纯的产品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顾客的需求,如何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