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烦恼,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艾利斯
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情绪失控的瞬间?怒火突然升腾,声音变得尖锐,身体紧绷得像是要,感觉脑袋一片空白,愤怒的情绪从脊椎蔓延到头顶,瞬间失去理智,开始大声训斥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可真生气了!”“叫你停,你听不懂吗?”这些话脱口而出,等情绪平复后才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失控?
这种情绪反应似乎来自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像是自动化的反应,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每个妈妈发火的场景又不尽相同,某些妈妈可能对同样的事情反应冷静,而另外一些则会异常激动。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一想,所有的愤怒情绪背后,其实都包含了一个决定:选择了发火。而选择发火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孩子做了某件让自己无法接受的事。至于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一判断通常只需要一秒钟。于是情绪爆发,愤怒的行为随之而来。
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情绪和行为是如何产生的。ABC分别代表三种成分:
A:激发事件
B:信念
C:结果
艾利斯认为,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并不是由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即信念(B)所决定的。简而言之,情绪反应和行为的结果,往往并不是直接由事件本身触发,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引发的。
例如,假设Elsa在奶奶做包子时弄撒了面粉,奶奶非常生气,训斥了她。但我却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觉得Elsa玩面粉很有创意,还感觉挺开心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事件,我和奶奶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用ABC理论来分析:
A是Elsa撒面粉;
奶奶的C是愤怒并训斥了Elsa;
我的C是情绪平静且有点开心。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情绪反应不同呢?因为我们的B不同。奶奶的B是“粮食不能浪费,弄脏衣服是不对的”,而我的B是“面粉是安全的,可以用来玩”。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信念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找到自己情绪的暂停键”。
情绪爆发,尤其是愤怒,往往看起来是瞬间发生的,无法控制的。但实际上,它遵循的是ABC理论。如果我们能在情绪反应发生前找到暂停键,便能有效缓解情绪带来的负面后果,避免冲动的行为。而愤怒情绪,虽然表面看起来是纯粹的愤怒,但其实可能混合了失望、焦虑、伤心等复杂情绪。解构这些情绪的根源,理清它们的交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找到这个暂停键并不容易,仅仅了解理论是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锻炼觉察能力:很多人认为情绪爆发是突然且无法控制的,但要想改变这一点,首先要增强觉察能力。只有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情景记录和反思,帮助我们了解每次情绪爆发的具体原因。记下每次愤怒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情绪,是否有共性。
内心辩论:记录了情绪反应后,下一步是分析自己的信念,看看它是否合理。有时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存在逻辑偏差,比如因为孩子不识字而生气,认为这会影响孩子一生,但这种看法过于极端。要学会多问“为什么”,探索自己情绪背后的信念,找出是否存在非理性的思维。
质疑非理性信念:根据情绪ABC理论的“D”步骤,开始质疑和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能够识别并调整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更合理、灵活的观点。
修正信念,改变情绪结果:当我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信念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时,可以引入新的、更合理的信念,替代原有的非理性想法。当相同的激发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反应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最终,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我们会在情绪管理中找到更多的控制力,即使有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愤怒的爆发,但逐渐的变化和进步,将会让我们在情绪管理上走得更远。每一次尝试,都是向前的一步,哪怕只有部分成功,都是值得庆祝的进步。
记住,改变的过程是渐进的,不要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每次发火后,复盘、反思、调整,下次你可能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找到属于自己的“暂停键”。慢慢来,每一次的进步,都会让你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