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设计项目的启动阶段,准确确定设计基础数据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基础数据有时也被称为“设计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设计质量与效果。如果在项目初期对这些数据的理解或应用存在偏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设计错误,因此这一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为了确保设计基础数据的可靠性,通常需要遵循严格的三级审核程序;对于大型项目,还需要进行审定和公司级评审。
以下是设计基础数据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1.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在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是项目的建设规模、年运行时间、操作弹性、运行方式和产品方案等具体信息。
建设规模:这一项通常通过单位产量来表示,如“kt/a”(千吨每年)或“t/d”(吨/日)等。在国内项目中,常见的单位为每年多少万吨或千吨,而在国外项目中,MTPD(每日吨数)更为常见。虽然以年产量为单位有其普遍性,但设计过程中更多是依赖每小时的产量来进行计算,因此在定义规模时,除了年产量,设计人员还需要清楚知道每年实际的运行小时数。考虑到气候等因素可能对运行时间产生影响,使用年度产量来表示规模会给后期的设计文件复用带来不便,因此一些专家建议,按日产量来定义规模更为合理。
年运行时间:这一项可以按天数来描述,例如330天,或者按小时来表示,例如8000小时。具体取决于项目的实际运行模式和需求。
操作弹性:通常见到的弹性范围为60%至110%。这种表述方式实际上可能在不经意间将设计规模提高了10%。在设计时,往往还会增加一些裕量,进一步扩大规模,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整体的设计负担,进而提高了操作费用。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建议将上限定为100%,即设计规模应根据实际需求来定义。
运行方式:明确项目的运行模式是连续还是间歇性运行。
产品方案:对于涉及多种产品或副产品的项目,需要清楚列出各类产品及副产品的预计产量。
2. 原料与辅助材料规格
此部分需要详细列出原料及辅助材料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这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尤其是在涉及复杂工艺或高质量要求时,原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3. 产品规格
这部分内容应明确各类产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要求。无论是主要产品还是副产品,都需要规定具体的质量标准,以确保生产过程中能够满足既定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4. 公用工程规格
公用工程是指为生产过程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如水、电、气等。设计基础数据中应当明确列出各种公用设施的规格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水:新鲜水、脱盐水、循环水等的质量标准及需求量。
电:包括动力电、照明电、弱电等。
气:如仪表空气、工厂空气、氮气等的具体要求。
蒸汽:不同类型蒸汽的需求和规格。
5. 现场条件
项目的现场条件对设计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影响。此部分主要包括厂址的地理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等。由于现场条件对设计的影响较大,建议将其单独编制成一个文件,方便后续设计文件和采购文件的直接引用。
6. 物料特性数据
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料特性数据必须进行详细汇总,以便各专业设计人员使用。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能和反应特性,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虽然目前许多设计单位将此类数据放在设计基础数据文件之外,但建议将其并入其中,以便各方参考和使用。
通过精确的设计基础数据整理和多方审核,可以有效避免设计过程现偏差,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