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卖房时总是缺点百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购房时,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房子的地理位置、楼层、周边配套、绿化环境,所有的优点都被一一列举出来。而当房子变成待售品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环境差、楼层不理想、小区绿化不够,甚至连房子的墙面和布局都成为“问题”。这种反转的情形,常常让卖家感到迷茫和无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房子真的贬值了吗?抑或是有些人正在利用这一时机推波助澜?
如果房子的市场价值真如此低,那为什么昭通等地的一手房价格依然坚挺,几乎没有大幅下降呢?有些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当前的房价难道不是在下降吗?但仔细观察,价格下降的楼栋位置和房源类型往往并不如预期那般理想。更关键的是,降价后的楼栋你愿意为它支付同样的价格吗?可以说,市场上价格与品质始终是成正比的。毕竟开发商并非慈善家,他们在定价时考虑的更多是盈利空间,哪有开发商愿意赔本卖房?
与此相对的是,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方式则显得灵活多了。二手房的买卖往往更加自由,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也更为复杂。当房东急于出售时,中介往往趁机利用房东的急迫心态进行价格压低。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他们不断打击房子的价值,造成房东对房屋价值的质疑,甚至让房东误以为房子根本没有什么市场价值,觉得不亏个几十万就根本没办法卖出去。
事实上,哪怕房东同意大幅降价,某些中介也未必有能力将房子顺利转手。毕竟,他们并没有足够的,通常只是借着房东的急切出售需求,用低价吸引眼球,获取潜在购房者的联系信息。更深层的目的,是将这些信息转手卖给一手房市场的开发商或者其他中介机构。买房时充满了赞美与推崇,卖房时却几乎看不到任何优点,这种现象便有了根源。
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每一类房产都有其独特的市场属性和价值。没有任何商品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即便有一些看似“便宜”的机会,也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作为中介人员,他们通常都有一群自己的“资源”,只有性价比高的房源才会受到优先关注。买房时的种种“好话”和卖房时的“缺点”并非房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规则和交易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