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哲学的心理学转向,始于叔本华的意志论,并随着尼采、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思想家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周国平在《尼采与形而上学》中提到,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无数的本能和冲动构成,这些冲动互相对立、冲突,并根据其强弱形成一种动态的等级秩序,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而叔本华的意志论则强调生存意志的主导作用,尼采则转向权力意志的观念。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与弗洛伊德密切相关。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与密切相关,心灵的构造由欲望与冲动的压抑和扭曲所塑造,这为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等核心概念,并在《梦的解析》《三论》等著作中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认为梦的产生与潜藏的望息息相关。
对于“人类本质”的探讨,我认为,人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某一种单一的特征,而是由生活中的多种倾向性心理活动构成的。这些心理活动体现在爱好、情绪、认知、情感等方面,而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具有独特性。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我认为,这种个体化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正是构成一个人本质的关键。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任何人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互动的过程中,都会逐步形成独特的人格。而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诸如病态人格、偏离人格等概念,它们常常反映了人在面对环境不适应或与环境不协调时所展现出的异常表现。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自我修炼,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因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格从这一角度来看,便是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总和,是精神结构的综现。我认为,每个人格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每个人本质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本质往往通过具有倾向性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是否能将“习惯”视为本质的一部分呢?我认为是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通过不断养成特定的行为习惯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本质特征。比如,学习、思考等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关键。从行为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受到欲望、需求、心理情感、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本质,我们就需要在性格、心理、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塑造出更加积极和理性的倾向。
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外在原因来追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没有明确的动机或解释。比如,某些时候我们会感到犹豫不决,忘记某些事情,或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做出某些重复性动作。这些行为常常无法用传统的意识与理性解释。甚至有观点认为,这些行为与人内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像症等症状可能与胆量或系统的反应机制有关,虽然这些现象的解释仍处于不断探讨之中,但它们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人的本质是一个度的概念,它既可以从心理、情感等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行为的层面加以探讨。无论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看,人类的本质都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而我们每个人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