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四个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和流程

2024-11-2906:30:35创业资讯0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1. 作业的定义

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作业是指那些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环节,也可以是支撑生产过程的辅助功能。每个作业不仅是企业划分管理和控制单元的基础,还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与成本控制。简单来说,企业的所有运营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作业,其中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道生产工序都能被单独归类为作业的一部分。通过将整个经营流程分解成多个作业,企业能够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细致管理。

在企业中,我们常见的作业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2. 作业的分类

根据Cooper(1990)对作业层次的划分,作业可被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单位水平作业、批次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维持水平作业。

单位水平作业(Unit-Level Activities):这些作业是在生产单个产品时所必须进行的操作。包括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成本等。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产量每增加一倍,所需的成本也将增加一倍。

批次水平作业(Batch-Level Activities):每次生产一个新批次的产品时所进行的操作。例如,批次生产前需要对机器进行设置、处理订单、安排原料、进行检验和生产规划等。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相关,而与单个产品的数量无关。即便某一批次中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批次所需的费用也不会变化。

产品水平作业(Product-Level Activities):这些作业是为了支持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开展的操作。比如,编制材料清单、设计产品的生产工艺、测试产品的功能等。这类作业的成本并不直接依赖于生产的数量或批次,而是与产品种类的多样性相关。产品种类越多,所需的相关作业成本也随之增加。

维持水平作业(Facility-Level Activities):这些作业是为了维持整个工厂的正常运作所必需的操作,例如厂房管理、厂区照明、加热系统等。维持作业的成本是所有生产活动共同分担的固定费用。

3.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假设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观点是,"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作业"被视为成本计算的基础,而产品成本则被定义为生产和传递该产品所涉及的所有作业的总成本。作业本身是成本计算的基本单位。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流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将企业的各类资源按照作业进行分配;然后,将每个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上。

4.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按照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资源的消耗归因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从而使成本分配更加准确、合理。

直接成本:一些成本是由生产特定产品所直接引起的,能够直接追溯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这类成本称为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都是典型的直接成本。由于这些成本与特定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可以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中。

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虽然某些成本无法直接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但它们却可以归属于某一作业,进而通过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这些成本虽然与单个产品的生产无关,但与作业活动密切相关。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等都是典型的辅助作业。对于这类成本,首先会根据每项主要作业所消耗的辅助作业量进行分配,再将分配到作业中的成本按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进行进一步分配。

不可追溯成本:有些成本既无法直接追溯到某个具体的产品,也无法归类到某个特定的作业。这些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一般不超过5%),它们被称为不可追溯成本。对于这类成本,企业通常会采用某种标准进行合理的分配。

5.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通过细化成本对象和作业的关系,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精确地追踪各项成本的来源,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成本构成,进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并最终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