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函数:用于返回指定范围内、特定行列交叉点的值,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给定的区域和行列号提取数据。
一、主要用法格式:
INDEX函数有两种主要用法:连续区域引用和非连续区域引用。
1. 连续区域引用(常用方式):
语法:INDEX(array, row_num, column_num)
语法解析:INDEX(单元格范围, 行号, 列号)
参数说明:
array:指定的单元格区域或常量数组。
row_num:表示要引用的行号。如果不指定row_num,必须提供column_num。
column_num:表示要引用的列号。如果不指定column_num,必须提供row_num。
示例:
需求:从A2到C6的区域中,获取第二行第三列的值。
使用公式:=INDEX(A2:C6, 2, 3)
函数将返回该区域第二行第三列的交汇点的值。
2. 非连续区域引用(较少使用,了解即可):
语法:INDEX((array_1, array_2, array_3,..., array_n), row_num, column_num, array_num)
语法解析:INDEX((多个数据区域), 行号, 列号, 区域号)
这里,array表示一个或多个非连续区域,这些区域需要用圆括号括起来。
参数说明:
array_n:多个被选中的数据区域。
row_num:指定要提取的行数。
column_num:指定要提取的列数。
array_num:指定要从第几个区域中提取数据。
示例:
需求:从第二个区域的第二行第三列获取数据。
使用公式:INDEX((A2:C3, A5:C6), 2, 3, 2)
函数会返回第二个区域(即A5到C6区域)第二行第三列交汇处的值。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INDEX函数能够灵活地从不同的区域中提取出我们需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