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型公司在团队规模扩大到几十人或一二百人后,往往会面临执行KPI考核制度时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有些公司因此陷入困境,走上了无法挽回的死路。这篇文章将通过个人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为正在困扰这一问题的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初创阶段的公司,通常由老板带领几位核心成员共同奋斗,尽管规模不大,但团队凝聚力强,大家充满激情,互相协作无间。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团队人数增多,老板会发现单靠人性化管理已无法满足公司日常运营的需求。很多老板开始思考引入更为制的管理方式,绩效考核自然成为了首选。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往往会让门或办公室负责人制定一套绩效考核制度,期望借此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于是,这些负责制定考核制度的人会在网上查找资料、参考模板,很快就复制粘贴出一套所谓的KPI绩效管理体系。毕竟,KPI考核制度曾是许多大企业的管理利器。
老板拿到这套绩效考核制度后,表面上看,条理清晰,内容详尽,心里不禁觉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于是,便开始将其投入实践。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常常与预期相差甚远。通常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几个月后,KPI考核变成了形式,考核的目的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公司业绩没有明显提升。除了门每个月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各类表格、统计考核数据外,实际效果微乎其微;二是公司原本团结的氛围逐渐瓦解,员工的不满情绪日益加重,离职率攀升,甚至有公司因此而陷入经营困境。许多老板在无奈中只能撤回原本的KPI考核制度,重回人性化管理的旧路。
那么,为什么许多大公司能成功实施KPI考核,而小公司却常常无法奏效呢?
答案在于,制度的执行需要有合适的前提条件。KPI考核制度适用于那些拥有高素质员工、高薪资待遇、完善管理体系及福利保障的公司。而对于规模较小、管理尚不成熟的公司而言,KPI制度中的惩罚性管理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员工的不满和团队士气的下降。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我在一家约80人规模的机电安装与售后服务企业中的亲身经历,我可以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我废除了原有的KPI考核制度,转而引入了一套全新的“关键成功因素”(KSF)绩效考核体系。KSF考核体系不同于KPI考核,它的核心在于激励,而不是惩罚。在制定这套制度时,我强调了管理层必须由熟悉公司业务的核心管理者主导,而不仅仅是门或办公室人员来操作。因为制度的制定不仅仅是填表格,更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化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必须达成的结果,并找到衡量工作合格的关键标准。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我摒弃了面面俱到的想法,而是聚焦于每个岗位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特别注重找出工作合格标准的“平衡点”。一旦确定了这个平衡点,考核的奖惩标准就变得简单明了: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给予奖励;低于这个标准的,则实施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平衡点的设定必须合理,不能定得过高,否则大部分员工都能轻松达标,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KSF考核体系与KPI考核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KPI的核心理念是惩罚,即设定目标,若未完成,则进行罚款或其他处罚;而KSF则强调激励,通过明确告诉员工达标的关键点,激励他们超越标准,从而获得更多的奖励。如果未达标,才会受到处罚。
这种以激励为主的管理体系迅速见到了成效。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家纷纷争取达成更好的工作成绩。公司业绩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员工的收入也逐渐增加。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员工士气的高涨,客户逐渐稳定,整个公司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
如果你的公司规模较小,正为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而感到困扰,我强烈建议你尝试采用KSF绩效考核体系。它可能会让你看到全新的曙光,为公司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小小总结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对正面临同样问题的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