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某个用户提出的需求,往往他们只是简单地说“我要这个功能”,但如果我们没有经过充分的需求分析就急于投入开发,结果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之一,它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基础和关键。掌握这一能力是每个产品经理不可或缺的技能。关于需求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网络上有诸多介绍,无论是Kano模型、马斯洛需求理论,还是五要素法、Y方法论,这些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框架和思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具体的产品环境中,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思考。
从产品经理的工作出发,如何做好用户需求的分析呢?就是“细辨、深问、多掂量”。
需求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需求是指在特定场景下,特定用户面对特定问题时,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在深夜感到饥饿,这时你打开手机,点了一份外卖,30分钟后你就能吃到一顿满足感十足的晚餐。这时,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再比如,在中秋节,一个身在异乡的人,心情难免会有些低落,怀念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日子。这虽然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但它并不能通过现有的科技手段解决,因此这只是一个待解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需求。
我们可以将需求的结构定义为:用户 + 场景 + 问题 + 可解决。这四个要素密不可分,需求并不是单纯地存在,它必须依赖于特定的用户和场景,而且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需求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用户提出的需求,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并转化为可操作的产品功能或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比如,回到刚才那个饿肚子的例子,用户希望解决的是饥饿问题,目的是能够安然入睡。那么,问题的本质就很清楚了。仅仅发现问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找到可行的解决路径。可能是点一份外卖,或者去附近的超市买点食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所谓的“伪需求”,有些需求看似合理,实则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站在是否接受需求的角度来判断,而是从需求本身的真伪上做出区分。就像阿基诺所说:“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样地,在产品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或“伪”需求,只有尚未被识别的痛点和问题。
所谓“伪需求”,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用户没有清晰表达需求;
用户表达了需求,但我们没有理解其真正意图;
用户提出的只是某种解决方案,而非需求本身。
需求分析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需要从用户、场景出发,层层剖析,找到需求背后的真正目标,这样才能为后续的产品设计提供合理的方案。
用户需求通常是最表层的需求,用户在提出需求时,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对需求进行一定的加工和修饰,甚至直接构建出自己理想中的产品功能。这时,我们必须从这些功能指向背后挖掘出潜藏的用户动机,找到用户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获得这些需求时,不能急于开始思考“怎么做”,而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做”。了解用户的真正目标和动机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思考解决方案。只有先搞清楚“为什么”,才能顺利推进“怎么做”。如果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直接讨论解决方案,那么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要了解“为什么做”,首先需要从用户的内在目标出发,进一步拆解需求。
需求的结构包括四个方面:用户、场景、问题和路径,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拆解这四个方面,深挖需求背后的动机。
用户方面:需求是由谁提出的?这个需求是否符合我们的目标用户?该用户有什么特征?是重度用户还是普通用户?
例如,通过复贷的订单数,我们可以判断某个用户是否为我们的核心目标用户;通过复贷额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该用户的信用等级。
场景方面:用户在哪种场景下提出这个需求?该场景是否频繁出现?是否与我们目前的产品场景相契合?
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场景的不同直接影响用户的需求。场景越真实,需求就越具体。而高频场景通常意味着需求的普遍性,也决定了产品在实际运营中的表现。
问题方面:用户在当前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用户反馈,观察用户的操作,亲身体验当前的使用场景,找到表面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
路径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提供哪些有效的解决方案?当前用户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们需要了解用户目前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然后与我们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看看新方案是否能带来更好的体验、提升问题解决效率或优化现有流程。
每一个需求和产品的价值都包括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用户价值:需求能够为用户解决哪些问题?满足了用户哪些期望?它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好处?
用户价值可以通过公式来评估:用户价值 =(新体验 - 旧体验) - 换用成本。
比如,为什么WPS尽管做了许多创新,市场占有率却远不如Office?为什么马桶MT做了很多优化,依然无法替代微信?这是因为迁移成本过高,用户在习惯了现有产品后,很难接受新的替代品。
用户价值的评估需要关注需求的广度、频率和迫切度,即需求是否覆盖足够多的用户,是否经常发生,是否具有紧迫性。需求量越大,频率越高,用户价值也越大。
商业价值:满足用户需求后,是否能够提升产品的用户粘性、活跃度,增加市场份额,从而为公司带来收益?
商业价值的公式为:商业价值 = 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 - 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许多O2O平台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获客成本过高,导致其繁荣只是依赖平台补贴而非实际的市场需求。
商业价值是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的,需求的价值以用户为核心,只有通过解决用户问题,才能创造用户价值。而只有实现了用户价值,才会带来商业回报。
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用户的竞争,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产生持续的商业价值。单纯注重用户价值而忽视商业价值也是不可行的。如果企业只做对用户有用但无商业价值的功能,长远来看难以生存。
真正的需求分析,不仅要关注用户价值,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又能为公司创造可持续的收益,才是需求分析的高级境界。
我们知道,产品的商业价值最终由用户支付意愿和成本之间的差值决定,需求的实现不仅需要关注其实现成本,还要评估其可行性。
需求的实现成本包括人力、时间、资源和运营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体现在开发、运营、市场和沟通等多个环节。
需求的可行性则术、经济、业务流程上,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该需求。
如果某个需求的开发难度较大,见效却缓慢,或者是低频且小众,即使技术上可行,也可能最终成为资源浪费。
评估需求的核心就是对其价值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优先选择那些与产品目标最契合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需求管理能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做出精准的决策。
最终,需求分析的目标是找出最核心的需求,避免在无关紧要的功能上浪费资源。每个阶段的需求分析都需要进行“劈砍”,通过剔除不必要的需求,专注于最具价值的部分,才能在复杂的产品开发过程中获得成功。
学会正确筛选和剔除需求,做到“只做最重要的事”,这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