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海底捞上市以来,这家在火锅行业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几乎每次发布年度财报时,都能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讨论的内容多围绕着海底捞的财务数据,包括其营收、净利润、翻台率、客流量以及人均消费等各项指标,显示出外界对海底捞的高度关注。
在2024年3月27日,海底捞再次成为微博热搜榜的常客,相关话题为海底捞一天翻台率3.8次和海底捞每天超百万人次进店吃火锅,这些数据都来自海底捞刚刚发布的2023年度财报。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2023年海底捞放缓了开店步伐,重点提高了在营门店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报告显示,海底捞在这一年实现了约414.53的总收入,年内溢利为44.95。
翻台率达到3.8次/天,
2023年总接待顾客数量超过3.97亿人次
2023年,海底捞的整体收入约为414.53,同比增长33.6%,年内溢利为44.95。具体来说,海底捞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餐厅业务,占比接近94.7%,外卖业务也贡献了一部分收入。
根据财报,2023年海底捞的经营目标之一是优化在营门店的盈利能力和提升运营效率。
2023年,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与翻台率情况
2023年,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为3.8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9次/天,而2022年的整体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1次/天。2023年,海底捞全年接待了超过3.97亿人次的顾客,同比增加了43.7%。与此海底捞的顾客人均消费略有下降,从2022年的104.9元减少至99.1元,原因主要是由于更多优惠活动的推出。
浙商证券的分析师指出:“随着翻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海底捞的开店空间依然很大。翻台率等门店运营数据是预测开店速度的关键指标,我们预计海底捞的开店节奏将在门店运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乐观的增长;2024年海底捞有望实现至少个位数增速的开店节奏。”
根据此前发布的公告,海底捞曾多次调整其开店策略。2019年,海底捞启动了快速扩张的战略,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海底捞分别开设了308家和544家新门店。
然而到了2021年,基于整体经营情况,海底捞决定适当调整扩张步伐,关闭部分门店,并减少未来的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了421家餐厅,同时关闭了276家餐厅,其中16家因租约到期等原因关停。到2021年年底,海底捞在全球范围内的门店数量已达到1443家。
2021年11月,海底捞启动了“啄木鸟计划”,通过关停部分门店、优化门店管理体系、强化职能部门建设、注重企业文化及员工培训等措施进行调整。进入2022年下半年,海底捞又启动了“硬骨头计划”,重开了部分之前关闭的餐厅,全年新开24家餐厅,同时恢复了48家关停的门店,并关闭了50家经营状况不佳的餐厅。
海底捞认为,能够在2022年成功实现盈利,正是得益于“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在最新的年报中,可以看到,2023年海底捞放缓了扩张步伐,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在全球经营了1374家餐厅,全年仅新增了9家新餐厅,重启了26家关停的餐厅,并关闭了32家经营不善的门店。
浙商证券分析师指出:“经过近十年的供应链,餐饮行业的整体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像绝味鸭脖、肯德基、瑞幸咖啡等品牌的门店已经突破了10000家,具备强大供应链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其开店空间已经突破了之前的市场认知。虽然海底捞目前的门店数量不到1400家,但从长期来看,结合公司已开启的加盟模式,海底捞仍有巨大的扩展潜力。”
激励员工掌握更多岗位技能
“科目三”舞蹈视频播放量突破50亿次
“连住利益,锁住管理”是海底捞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帮助餐厅在2023年在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财报显示,海底捞进一步强调员工的自主性,通过激励和授权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海底捞的薪酬体系采取“低底薪、高分红”的方式,店经理的薪酬与门店的经营利润和管理质量直接挂钩。对于其他员工,海底捞继续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倡导“多劳多得”的理念,鼓励员工不断掌握新的岗位技能,门店的员工还可以参与利润分红,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浙商证券的分析师表示:海底捞作为国内少数能够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餐饮品牌,其“小欢聚”的品牌定位正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自2023年以来,以90后和00后为主的消费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他们更偏爱能够带来额外“精神式消费”的体验。海底捞通过夜市摊位、演唱会“捞人”、“科目三”舞蹈、冰封玫瑰等一系列创意活动,不仅加强了品牌形象,还推动了相关话题的持续热度,成为了年轻人热衷的话题。
展望未来,海底捞的战略规划将继续专注于提升就餐体验,包括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等;海底捞还将探索更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例如餐饮创业品牌的孵化、餐厅加盟业务的拓展等;海底捞还计划通过收购优质资产,丰富其餐饮业务的多样性,并扩大顾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