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忙碌之余,有了片刻的宁静。回想起那些关于网络知识的探索时光,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珍藏的数据库知识笔记。这些笔记,见证了我的勤奋与坚持,也见证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份收获,让我们共同回味和学习数据库的魅力。
对于IT界的朋友们或是与之相关的同行们,数据库这个概念一定不陌生。从本质上说,它是信息的宝库,我们的日常生活、点滴经历都可以被它所记录,存储成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对于我们IT从业者来说,数据库更是我们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带来几期关于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分享。
系列文章来啦
近期,我将开启一系列关于数据库的文章。我们将从数据库概述、数据库建模、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数据库语言SQL、查询优化及并发控制,再到数据库设计与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虽然这些内容都是基础,但基础打牢了,学习其他东西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你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或者有任何建议和想法,都欢迎与我们交流。
数据库的进化历程
1. 早期的手工管理阶段:主要运用于科学计算,每个程序对应一组独立的数据。这些数据仅在程序运行时才会被装入和保存,并没有专门的软件来管理数据。数据的利用仅限于当时程序的使用。
3. 数据库系统阶段: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完善的系统来管理数据。它具有结构化、可共享和独立的特性。数据库系统分为三层:用户数据的逻辑结构、整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我们可以细化到对单个数据项的管理。
数据库的基本术语和体系结构
对于数据、数据模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基本术语,我们将这样定义:
关系数据库系统:当我们面对复杂庞大的数据体系时,其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关系就如同一张张紧密相连的表格。在术语中,我们称这种关系为“表”。而这个表的各个列都有其特定的属性作为。
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系统:当数据以“关系”的形式即二维表的形式表示时,其数据模型即为关系模型。以这种关系模型为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
三层模式结构和两层映像功能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模式结构和两层映像功能。其中三层模式结构包括:
1. 外模式:也被称为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与系统之间的接口,是用户眼中的数据库视图。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但一个应用程序通常只使用一个外模式。
2. 模式:分为概念模式和逻辑模式,它是所有数据库的公共数据视图。这个模式描述了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结构与特征。
3. 内模式:也称为存储模式,它描述了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它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DBMS的体系结构与事务处理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包括查询、更新和模式更新等功能。而事务是数据库的基本工作单元,具有ACID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事务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的数据一致性。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对数据库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