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独特视角在构筑企业堡垒及打造市场领先地位方面的确展现了远见,相比与黄光裕或许更为超前。
京东准确地把握了社会演进的脉搏,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才能乘风破浪。苏宁与国美也曾有过这样的机会,但多次错失良机。
国美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这次是因为薪资问题。
从2021年的苏宁到2022年的国美,过去拥有卖场模式的企业正面临挑战。
同样作为以家电起家的京东为何能够持续繁荣?
苏宁曾试图效仿京东,将业务全面转移到线上,但最终未能成功。虽然苏宁依然存在,但其已不再是领导下的苏宁。
那么,苏宁、国美与京东之间的差异究竟何在?同样是平台型企业,为何与京东的差距逐渐拉大?
国美成立于1987年,最初仅是一家普通家电销售店铺;而京东则由刘强东于19创立,起初为中关村的光磁产品代理。
虽然国美与苏宁较早地采用了家电连锁经营模式并于2004年上市,但京东在同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开启新的发展路径。
简而言之,国美、苏宁与京东虽然都是家电销售企业,但国美和苏宁更侧重于线下销售,而京东则主打线上销售。
他们的交汇点在于2004年,这一年既是国美和苏宁上市的年份,也是京东开始其电子商务旅程的起点。
从创立之初,各家企业就有着不同的基因。尽管都是从实体业务起步,但京东率先尝试了电商化。
不可否认,京东的成功与互联网的兴起息息相关。
国美和苏宁也纷纷进军电商领域,如苏宁的苏宁易购、国美的国美在线及之前的库巴网等。
尽管苏宁易购、库巴网等依靠着苏宁和国美两大上市公司的成熟供应链条,本应在网上卖家电方面具备优势,但京东仍不断发展壮大。
那么,京东有何独特之处?
事实上,初期京东在多方面并不及苏宁和国美,但在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构建企业护城河方面,京东展现出了独特的眼光和策略。
虽然苏宁和国美也是知名企业,且拥有强大的资金背景和品牌影响力,但如今在市场竞争中已明显落后于京东。
究其原因,可能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推动。
企业内部的因素主要是三位创始人或领航者的决策差异。
不是说和黄光裕的能力不足,他们带领企业从小商铺成长为上市公司已证明其能力。但在构建平台、打造企业护城河和优势方面,刘强东的战略眼光显得更为超前。
外部因素方面,京东确实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若想站在行业浪尖,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实施差异化竞争,拓宽经营品类,成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等策略都比单一卖场模式更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京东在扩张时保持了稳健的步伐,类似当初的苏宁。
那么,
苏宁和国美是否还有机会翻盘?京东的优势能维持多久?
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