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标”资产理财的热度持续上升,这与资本市场回暖的同时理财收益率逐渐下降有关。根据《经营报》的调查,多家银行正在积极推广以“非标”资产为主要配置的私募理财产品。
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非标”类资产通常为点对点的融资方式,其流程简化、方案灵活、效率高且形式多样。由于这类资产大多没有交易场所,投资者无法及时变现,因此会产生流动性溢价。对于那些愿意承担较高风险的投资者,理财机构扩大“非标”资产的配置可以满足他们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据报道,私募理财配置的热度正逐步升温。联合智评在最新的研究中显示,截至2024年末,共有28家理财公司发行了11074只私募产品,与上月相比增加了148只,表明私募产品的发行总量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在10月份,新成立的私募产品中,有96只币产品共募金达186.18,平均每只产品的募集规模为1.94。
从产品结构上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主流,且其起投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联合智评的报告指出,新发的私募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高达98.63%,环比上升了3.56个百分点。混合类私募产品的占比略有下降。在新的私募产品中,起投金额在100万元以内(含)的产品占比达到86.99%,较上个月上升了6.01个百分点。
据市场专家指出,私募理财产品主要针对特定投资者销售,由于其特殊的配置资产性质,使得其风险等级普遍偏高。这些新发行的私募产品主要针对合格的投资者进行销售。
对于风险相对较高的私募理财产品来说,由于其个性化的特点,它主要吸引着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以及那些具有专业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表示:“这类私募理财产品全仓配置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多种债权资产。”
在强调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使得“非标”私募理财被视为高风险与高收益的代名词。某理财公司的业务人员强调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表示虽然这类产品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且净值相对稳定,但对信用风险的把控仍然至关重要。
据统计显示,近期私募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表现相对突出。根据联合智评的报告,上个月有20家理财公司的179只产品到期,其中90只产品的兑付规模达到了274.65。在兑付收益方面,大部分产品的兑付收益率超过了预期。
为了强化风险管控能力,理财机构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某城商银行的相关业务人员透露,根据监管要求,私募理财产品需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必须与所购买的私募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相匹配。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认为,在当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私募理财产品的管理机构在发行和管理过程中应提高标准并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在选择标的时需建立完善的审批机制,并综合考虑资金流向和投资安全性。
相关理财公司的业务人员也表示,公司在投后管理工作中持续加强对资产的监控和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同时加强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确保销售的产品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总体而言,“非标”资产配置的私募理财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持续受到关注。在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