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径流量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如汇水面积、平均降雨强度以及径流系数等。
公式中:Q代表设计径流量(单位:立方米/秒);
ψ代表径流系数;
F代表汇水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qp, t代表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单位:毫米/分钟)。
径流系数是径流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其具体数值可参照表1来确定。当汇水区域内包含不同类型地表时,需为每种类型选择相应的径流系数,再根据各自的面积大小计算加权平均值。
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则根据公路等级和排水类型按照规定进行确定。
关于径流系数ψ...
关于设计降雨的重现期(单位:年)...
若当地气象站拥有超过10年的自记雨量资料,则建议使用这些资料。经过统计分析,确定相关参数后,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
利用气象站数据计算降雨强度公式如下:
在此公式中:
t代表降雨历时(单位:分钟);
P代表重现期(单位:年);
b、n、c、d为回归系数,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若缺乏自记雨量资料,则可借助标准降雨强度等值线图和相关转换系数,依据以下公式来计算降雨强度。
公式中:q5,10代表5年重现期和10分钟降雨历时的标准降雨强度(单位:mm/min),需根据公路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查取;
cp为重现期转换系数,表示设计降雨重现期降雨强度qp与标准重现期降雨强度q5的比值(qp/q5),需从表1中根据公路所在地区查取;
ct为降雨历时转换系数,表示降雨历时t的降雨强度qt与10分钟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q10的比值(qt/q10),其值可依据公路所在地区的60分钟转换系数c60从表中查取。
关于重现期转换系数cp的应用...
关于降雨历时转换系数ct的应用...
降雨历时指的是径流从汇水区最远点到设计控制点的汇流时间,它由汇水区最远点到排水设施处的坡面汇流历时和沟或管内由时间到控制点时间的沟管径流历时组成。
坡面汇流历时的计算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
在此公式中:t1代表坡面汇流历时(单位:分钟);
Lp代表坡面流的长度(单位:米);
ip代表坡面流的坡度;
s代表地表粗度系数,具体数值需参照地表情况在下表中确定。
地表粗度系数s的应用与计算...
计算路表排水时,对于单向三车道及以下的路面,汇流历时可取5分钟,不考虑沟管内汇流历时。对于单向三车道以上的路面,应分段计算各段的汇流历时,然后相加得到总汇流历时。当沿程有旁侧入流时,第一段沟管的平均流速可按特定公式计算,其余各段则可使用上、下端断面流速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关于沟管内水流速度的计算公式...
在路表排水设计中,还需注意各种沟壁或管壁的粗糙系数n的计算与选取,这关系到水流在沟或管中的流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