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眉山乡太山村,时间:2024年9月28日,气候状况:晴朗
在眉山乡的太山村,当“一粒米的使命”与“一只螺的传奇”交相辉映,它们不仅是在“欢庆丰收”,更是在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浪漫乐章。
据闻,今年六月,太山村依据地势环境之便,特别引进了三十公斤的田螺伙伴为稻田增色添彩。现今稻田丰收的季节如约而至,那这些陪伴了稻谷数月的田螺又如何了?为了解个究竟,我踏上了前往太山村农田土地开发基地的旅程。
清晨七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满大地时,我已在享用简单的早餐后,与太山村村委会副叶贻治及农户们一同踏入稻田,开始了一场寻宝之旅。
叶贻治说:“采收田螺可是个技术活,得挑对时机。”他解释道,田螺喜欢“捉迷藏”,清晨和傍晚是它们最为活跃的“现身时刻”。在太阳初升之前,水温较低时,田螺大多会从藏身处出来觅食;而当太阳下山后,随着气下降,田螺会变得更加活跃。这两个时段是发现它们踪迹的最佳时刻。
跟随叶贻治的步伐,我们抵达了太山村农田土地开发基地。昔日金黄璀璨的稻浪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稻茬和一片丰收的景象。
近年来,太山村将春耕备耕和稳定粮食生产视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时,太山村与洪濑镇一家农场达成合作,由该农场提供优质水稻种子并育秧,于五月顺利完成插秧工作。叶贻治提到,这片土地是村集体所有,村们正在探索新的种养模式以实现增收,并计划向村民们推广。
那么,“水稻+田螺”的套养模式是如何诞生的呢?叶贻治回忆道:“记得小时候在农田里能田螺,说明田螺和水稻是可以共存的。于是我们咨询了农业技术专家,并在专家的建议下决定尝试投放30公斤田螺。”这种模式不仅繁殖速度快,还不需要额外投喂饲料,农民只需按照常规流程种植和养护水稻即可。
交谈间,叶贻治与农户们已脱鞋挽裤、手拿沥水篮深入稻田。他们分散到各个角落,弯着腰、目光专注地在泥水中寻找着田螺的踪迹。叶贻治的手轻轻掠过水面,一提便捉到了藏匿于泥土中的田螺。
叶贻治分享了他的经验:寻找隐藏在泥泞中的田螺需依赖对细节的观察。他透露老农民都知道田螺隐藏处的泥土上方会有一个,这是田螺钻入土里时留下的痕迹。
农户们一边欢快地收获着田螺,一边交流着今年的收成情况。一位农户高兴地表示:“今年的水稻收成好,田螺也长得肥。”他们纷纷表示这种稻螺共生的模式既环保又能增收。
据叶贻治介绍,“今年的稻螺种养面积共12亩。虽然并非所有投放的田螺都被收集起来,但已收获的田螺已为村民们带来了7200元的额外收入。”这一小范围的试验成功让太山村的村们对未来的推广工作充满了信心。他们计划明年进一步在村里推广稻螺共生模式,届时农户们将无需购买螺种,可以直接在这12亩田地里获取。
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目睹了农户们的辛勤劳动与喜悦心情、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稻螺共生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出了更加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