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白话文与方言”的内涵
在探究文学的写作方式时,我们常常误以为白话文写作是从“五四”运动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被误解了的认识。实际上,白话文并非从那时起才进入人们的视线。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白话文写作传统,且这种传统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来,而是早已存在于我们文化的脉络之中。
古代的语言并非只是复杂难懂的文言,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一样,古人也使用当时的口语进行交流。从《敦煌曲子词》到宋元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再到明清的散曲和四大名著,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并行发展见证了我国文化多元而丰富的历史。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的不同地域时,我们会发现各地独特的方言中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尤其是某些地区的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文言词”。这些词在陕北地区尤为突出,这除了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文化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文化相对落后,识字的人较少,这也使得当地的方言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这些方言中的特殊词汇,不仅在古书中可以找到踪影,其读音和用法也与古代相差无几。这充分证明了“文言文”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子结构,都源自于民间的日常口语。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农民,尽管他们不识字,却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文言词”进行交流。
王六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挖掘和整理陕北方言的学者。他通过收集和整理陕北地区的俗字、俗语,将其中的成语加以分类和注解,最终出版了《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这本著作不仅展示了陕北地区丰富的语言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地语言、文化的宝贵资料。
该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收录了大量的熟语、格言、歇后语等。这些谚语、箴言等都是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智慧结晶,不仅文辞典雅,而且蕴含的哲理深刻透彻。无论是形容的“一驴尿起百驴尿”,还是描述人出力不讨好的“割的驴毬敬神——神也惹下了,驴也割死了”,都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尽管以现代眼光来看,许多格言警句似乎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但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过时与否。恰恰相反,记录和保存这些方言成语是对我们母语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这些成语以及众多的格言警句是陕北语言的精华,代表了陕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认识。
正如王六先生的努力所展现的那样,他的著作不仅唤醒了人们对母语文化的自信和记忆,更激发了我们对母语历史的想象。书中有的词虽然难以书写和推广,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存在于特定地区的文化中;而有的词则易于理解和记忆,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甚至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库,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白话文与方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我们理解过去、连接未来的桥梁。
无论是在书页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珍视这些语言的瑰宝。让我们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