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利益:以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产出-影响”为基本框架的评估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利益相关者指的是与职业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联系,并享有法定权益的或个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合作伙伴、及教育管理机构等均为明确的利益相关者;而家长、校友、捐赠者及会、广大社会群众以及兄弟院校则属于预期的利益相关者。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权益,从而确保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合理。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涉及、行业企业以及其他高职院校等多方面。从内容上看,投入方面可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三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指高职院校从社会或企业聘请的教师和教辅人员;财务资源主要来源于和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用于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物质资源则主要包括学校采购或企业捐赠的教学实习设施设备。
高职院校的投入可以概括为办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主要指标。在产出方面,它与学生、家长以及当地企业等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产出同样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三个部分。具体而言,人力资源产出主要是指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接受职业培训的短期学员等;财务资源产出则是指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作出的直接或间接资金贡献;而物质资源产出则涵盖了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就业创业指导和公益物资援助等方面。
相较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略显不足,科学研究实力相对较弱。其基本职能中的“科学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以学术论文为辅的成果上。考虑将技术创新并入社会服务中,将论文等纳入师资建设中进行评估,这样既有助于减轻高职院校的评价负担,又能有效避免指标重复计算。
至于社会影响,亦是评价质量的重要元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社会服务和社会声誉均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其中,社会服务侧重于高职院校对外部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而社会声誉则侧重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将这两方面归纳为社会服务和社会声誉两个主要评价指标,一方面突出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学校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性,鼓励学校珍惜名誉,在竞争中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设计可围绕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产出-影响”逻辑框架进行构建。
——摘自《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