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乔布斯曾言:“创新源于不同领域的交融,跨界合作则能孕育无限可能。”这种跨界之风在各领域中经久不衰,尤以咖啡界最具别样风采。
近两年,国内咖啡市场呈现新的态势——跨界合作式发展。从早期的星巴克到现今的瑞幸、库迪,以及众多小众咖啡品牌,无不展现出跨界合作的潮流。
比如,同仁堂的“朋克养生咖啡”早已跨越界限,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馆”也是横跨三界的代表。混搭风格的咖啡馆如狗不理的包子配咖啡、知嘛健康的楼下咖啡楼上把脉以及河南老字号烩面配咖啡等,都是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探索。
今年,跨界咖啡持续风靡。例如,追觅科技在上海推出了DREAME Cafe,为家电领域带来了新的尝试。最近,上海更是迎来了首家小红书周边咖啡线下店Red Corner的开业。香港廉政也即将推出“一九七四”咖啡厅。
咖啡赛道愈发拥挤,但跨界选手们依然络绎不绝。究竟是何魅力让这门生意如此吸引人?
跨界咖啡背后的驱动力
据窄门餐眼数据,近一年来新开门店数达87630家,其中20家连锁咖啡品牌新店数量同比激增。新注册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也在上升。这足以说明咖啡市场的火热。
这并不意味着跨界选手们忽视了竞争。相反,他们看中了市场的增长潜力和庞大的消费。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咖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发展。
国内日益浓厚的咖啡文化为跨界选手提供了契机。在都市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工作、生活、社交的“第三空间”,而咖啡馆正是这样一个去处。
两派跨界咖啡的不同路径
在众多跨界选手中,出现了“走心派”和“形式派”两大派系。走心派如喜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以及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他们认营咖啡这门生意。
而形式派则如瑞思迈和追觅科技等,他们借助咖啡作为传播媒介,推广自有品牌的核心产品。
无论是走心还是,咖啡都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咖啡这一社交媒介,品牌能够更自然地与消费者接触、了解产品、传递品牌理念。
跨界合作的思考
咖啡饮品赛道的热门,源于其天然的社交属性、高包容性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跨界的本质在于资源整合,打破不同领域间的壁垒,形成新的用户群,扩展业务边界。
跨界的背后也面临着挑战。如何让消费者持续为之付费,是每个品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近两年茶饮联名的现象中可以看出,尽管跨界合作层出不穷,但真正出圈的并不多。
这背后出的问题是,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足以支撑品牌的长期发展。产品本身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跨界合作还是独立发展,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始终是产品。
结语
在国内这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市场中,“万能”的咖啡虽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并非唯一答案。各大品牌应抓住跨界合作的趋势,同时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