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卿的《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深度探究》一文,刊载于《世界经济》杂志,2015年第38卷第7期,页码120至142。
此文依托于1997年和2007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搭建了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框架。它从静态与比较静态的维度,探讨了我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分析得出了以下关键发现:
一、从1997年至2007年,尽管区域内乘数效应呈现下降趋势,但区域间的反馈效应与溢出效应却有所上升。这一变化显示了随着开放的持续深化,各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品及要素的流动也更为顺畅。这三大效应系数在八大区域中的变化幅度并不统一,各自呈现出独特的变化特性。
通过深入分析扩散度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尤其关注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揭示了国内如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内陆相对欠发达地区日益受到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与此以北京、天津及河北、山东等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在21世纪初开始在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标志着第三增长极的崛起。
相对之下,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地区对其他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尽管规模效应的引入使得区域间反馈与溢出效应的总体贡献有所增强,但这并未改变这两类效应对总产出的贡献比例。具体而言,从1997年的0.7%和18.1%增长至2007年的0.9%和21.4%,这进一步证明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已逐渐从依赖本区域的最终产品生产转向更多地依赖外部区域的最终产品生产。
二、对溢出效应的深入分解表明,地区间溢出效应的增加主要源于总需求的增长,其中尤以投资的贡献最为显著。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也可能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通过增强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对不同区域的溢出效应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在东北、京津、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对各自区域的溢出效应的贡献超过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因素变动的贡献。这意味着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并不一定比总量扩张对溢出效应的贡献小,这也突显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