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知识是否被用作直接的销售手段,或是作为营销的辅助工具,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知识与商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结合,从根本上说,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实际上已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庸,这不禁让人深思。
我并非想要制造知识与商业之间的尖锐对立,但知识分享平台在探索盈利模式时的尝试,确实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当它们将知识作为实现精准、高效营销的工具时。
全球最大的中文问答平台之一,百度知道,近期对其“知道合伙人计划”进行了升级,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知识营销。自2018年以来,该计划已吸引超过4万多家机构参与,满足了企业在专业领域的问答需求。这也意味着知识被更多地用于营销目的。
当知识平台被用作知识营销的工具时,它实际上将用户视为营销对象。这种不适感让人质疑:在第三方平台的撮合下,基于营销目的的“权威”、“专业”回答如何能让人信服?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一、知识与营销的交融
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分享和流动,以问答的形式实现人类知识的传递。但商业化的趋势改变了这一初衷。例如,百度知道总经理在发布合伙人计划时强调:问答的价值在于解决用户问题的体现用户付费决策的过程。这表明,对于百度而言,知识问答已成为创造营销收入的工具。
知乎等平台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他们在追求知识分享的纯粹性的也在探索知识的商业价值。无论是露骨还是含蓄的知识营销,都让知识本身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这种知识营销模式还可能带来消费陷阱和隐私等问题,让公众感到不安。它们通过分析用户问题和浏览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
二、客户与用户的平衡挑战
随着知识与商业的靠近,知识平台如何在客户与用户之间找到平衡变得尤为重要。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平台可能会更倾向于照顾商家的利益,而非用户。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从用户角度看,应保持知识的纯粹性;但从商业角度看,“知识营销”又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盈利点。
对于百度等平台来说,整合更多以提高营销收入似乎成为了新的趋势。这也让平台的天平倾向了客户而非用户。
尽管如此,这些平台仍需维护其知识问答的化特性:人人可以提问和回答,优质答案来自于化的投票而非回答者的身份。企业的营销回答如果能够获得推荐和置顶等,将对这种化体系造成伤害。
三、商业与权威的矛盾
在商业社会中,挖掘事物的商业价值是常态。对于建立在信任机制的平台而言,一旦被商业染指,其信用体系和权威性便可能受到动摇。例如,一家接受了企业投资媒体报道的公正性可能会受到质疑;一家数据公司的市场数据报告的可信度也可能因商业影响而降低。同样地,知识平台的权威性也会因过度商业化而受到质疑。
知识的分享模式建立在化的信任机制上,如果这种信任被,那么知识分享的底层逻辑便不再成立。如何在商业与权威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难题。
商业与知识可以共存,但必须让商业归商业,知识归知识。在知识的商业化过程中,我倾向于保持内容的纯粹性,不让内容成为广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