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学术文章《人类动机理论》中首次揭示并详细阐述了需求层次理论,后又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们会在满足基础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的探究重心在于理解那些能带给人们快乐和满足感的因素,以及他们为达成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马斯洛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不同的动机在人类行为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相较于追求最新科技产品,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他将需求划分为五个子类别,从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需求开始,到实现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需求结束。他还将需求分为缺失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前者若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而后者则往往难以完全满足。
需求层次理论常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进行呈现。在金字塔的底部,是诸如食物、水、睡眠及温暖等基础生理需求的最低层次;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则是更为复杂的需求。一旦这些基础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便会追求更高一级的安全和保障需求。
随着个体在金字塔模型中的不断进步,其需求逐渐变得更加心理化和社会化。这包括了对爱、友谊以及亲密关系的渴求,进一步升级为对自尊和成就感的追求。而自我实现,作为马斯洛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更是被其强调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核心过程。
上述所述主要是指一些基础的生理需求,例如口渴时对水的渴求或饥饿时对食物的需求。这些生理需求被马斯洛视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当个体面临多种需求时,他们往往会首先满足这些最迫切的生理需求。例如,一个极度饥饿的人很难将注意力从食物上转移开。充足的睡眠则是另一个典型的生理需求的例子。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二层,个体对安全和保障的需求变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在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秩序感。这种对安全和保障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层级的个体行为。一些基本的安全需求包括财务安全、健康保健以及防止意外伤害等。
第三层则是关于爱与归属的需求。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这一层次的需求涵盖了友谊、亲密关系、家庭以及爱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感到孤独或抑郁。
尊重这一概念既包括他人的尊重和钦佩,也涵盖了自尊。大多数人都需要稳定的自尊感,这种自尊感通常基于个人的真实能力和成就。马斯洛指出,尊重需求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较低层次的对他人的尊重需求,如地位、认可、名声等;另一种是较高层次的自尊需求,如力量感、能力感、自信等。
自我实现则是指个体追求成为自己有能力成为的人的冲动/追求自身潜力的冲动。这包括了成长和自我满足的需求,也涵盖了获取更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愿望以及创造力和审美需求的追求。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随着个体在心理上的成长,不断有新的机会出现并持续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解和研究人类的需求以及个体间需求的差异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尽管员工可能因金钱而工作,但他们同样享受被他人尊重和欣赏自己工作的过程。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较低层次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可能会被忽视或忽略。例如,当员工面临工作不稳定和失业的担忧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财务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如支付房租、账单等)。一旦员工获得了足够的财务保障和工作稳定性,那么更有意义的关系和对工作的赞扬可能成为更重要的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