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当量仍维持于2476字水平;
细读时长:约等于6个阅读段落的时间;
听完所需:大致为12个知识点的接收时间;
构建生产计划核心元素囊括了工作日历、订单交期、生产任务以及产品标准工时等要素。这些要素为规划生产流程提供了必要的资讯。在众多约束条件下,我们进行排程规划,终极目标就是确保产品能准时交付给客户。昨日我们探讨了如何在表格中编排工作日历的技巧。今日我们将分享如何设计产品标准工时的表格模式。
产品标准工时,指的是在给定工作环境下,由具备平均技能的工人依照既定操作方法和速度完成特定任务或工序所需的时间。它是企业核算成本、制定生产计划及评估效率的关键指标。标准工时通常包括直接操作时间及必要的准备与清理时间。
虽然此标准工时的定义较为繁复,但对于员工数少于50人的小微工厂而言,可能缺乏专业的工业工程师。在此情况下,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PMC)人员可采取快速获取标准工时的方法:直接向现场班组长咨询,并依据他们的经验评估每小时产能(UPH)。初步的标准工时便可依据这些信息制定并实施。
设计用于记录产品标准工时的表格时,首要目标是确保其易于上手且填写便捷,以减少对生产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干扰,从而获得他们的积极配合。从逻辑角度出发,以产品唯一编码为基础制定标准工时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编码数量庞大且生产人员可能不够熟悉这些编码,实施起来会有困难。
鉴于产品名称更为直观且为生产人员所熟知,因此可以考虑按产品名称分类来填写标准工时。这样,PMC人员可按不同产品系列整理数据,将数千个编码归类到几十个大类下,既不显著牺牲准确性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此,新建一工作表,命名为“产品标准工时一级表”。在A1至C1单元格中分别填入标题:{"产品编码","产品名称","分类"}。接着在表内录入相应的数据。若企业使用了ERP系统,可从系统中导出所有产品编码并快速粘贴至表格中;无ERP系统则需手动输入信息。
对于分类技能,PMC人员需熟练掌握。对于小微工厂而言,缺乏专业工程师时,按制造工艺分类是一种高效的方法。与生产部门相关人员沟通后,可按生产工艺对产品进行分类。如C列中可将不同产品编码归为A、B、C等大类。每个大类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产品编码。同类产品的制造工艺相似,故可采用通用的UPH来估算产能。
当PMC人员完成编码分类后,可使用公式快速生成填写表,以便生产部门填写分类UPH。适当位置输入以下公式:
=DROP(DROP(GROUPBY(C2:C2300, B2:B2300, HSTACK(ARRAYTOTEXT, COUNTA)), 1), -1)
下面对该公式进行说明:
GROUPBY 函数:该函数是用于对数据进行聚合分析的。
- 参数1 (C2:C2300):行标签,用于对“分类”列中的不同类别进行去重处理。
- 参数2 (B2:B2300):值标题,表示需要分析的源数据,即“产品名称”列。
- 参数3 (HSTACK(ARRAYTOTEXT, COUNTA)):这里组合了两个函数。ARRAYTOTEXT将同一类别的所有产品名称合并成一个单元格内容;COUNTA统计每个类别下的产品数量。HSTACK将这两个结果水平组合成新的复合列。
DROP 函数:
- 内层 DROP(..., 1):去除第一行数据,这行通常包含不必要的信息或空行。
- 外层 DROP(..., -1):去除最后一行数据,此步骤可以移除一些不希望显示的数据项如统计结果为0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