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净息差计算中的资产类型差异
在我们计算金融领域中一个关键指标——净息差时,有一个关键的分母问题常常被提及,那就是生息资产与总资产的区别。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从字面意义上看,生息资产是指那些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这些利息收入既包括显性的,如直接的所获得的固定利息,也包括隐性的,如因实际利率波动而获得的利息收入。相比之下,总资产则涵盖了更广泛的范围,它不仅包括了生息资产,还囊括了其他各类资产。
尽管每家银行的资产构成会因多种因素略有差异,但大体上还是相似的。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一点,我们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为例,选取它们2023年年报中公布的资产构成进行详细分析。这些银行分别代表了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典型。
具体银行的生息资产与总资产构成分析
- 建设银行:让我们先来关注其生息资产的构成情况,再全面地看看它的总资产构成。
- 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同样地,我们将分别探究这两家银行的生息资产和总资产的构成情况。
这三家银行虽然在市值、业务属性及主营业务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资产构成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无论是生息资产还是总资产,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为“发放及垫款”。值得注意的是,除宁波银行外,其他两家银行的这一项占其总资产的比重均超过了50%,这无疑凸显了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属性——即通过吸收存款并发放来赚取利差。
紧随其后的是投资于金融、证券的资产,这三家银行的这一项占比基本都达到了25%以上。再接下来是存放于央行的款项,占比基本都在6%以上。综合这三项,它们的总占比基本都超过了80%。
尽管生息资产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总资产的增速同样重要。因为银行的收入不仅来源于利息收入,还有非息收入。非息收入背后同样对应着相应的非息资产。只要银行的扩张速度——也就是总资产的增速足够快,相应地银行的盈利就会保持一定的增速。
银行总资产增速与M2增速之间的关系探究
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它可以创造货币。通过吸收存款并进行循环银行能够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虽然这一再过程存在限制并不会无限循环,但在通胀存在的背景下,只要M2的增速持续增加,理论上银行就可以继续扩张。
考虑到银行资产扩张与M2增速的紧密关系,我们选取了过去10年的数据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之中,我们注意到广义货币增长率(M2)的增速与各家银行的总资产增速有着明显的关联性。
在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M2的增速,而最高的点状曲线则代表的是宁波银行的资产增速。虽然宁波银行的资产增速与M2的增速并不完全吻合,但大部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与M2的增速呈现出相似的走势。这表明当M2的增速增大时,银行的总资产扩张速度也会加快;反之亦然。
总体而言,这种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差的百分比大约在3%左右。这为我们理解银行的运营模式和宏观经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