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接纳三观差异,已然成为维系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要素。
尽管每一对伴侣间都会存在观念上的异同,但真正决定恋爱成败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是否完全契合,而在于双方是否能够在差异中寻求到相互理解。
无论是血缘深厚的双胞胎,还是在同样环境下成长的人,面对相似的境遇时,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与认知都可能迥异。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两个个体间的差异都可能高达70%以上。
这并不意味着在恋爱或婚姻中追求完全一致的三观是徒劳的。相反,我们应当认识到,个体间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
大部分人常误以为感受是由外界因素直接引起的,进而将不好的感受归咎于他人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导致“三观不合”的误解。
当伴侣的行为或言论未能满足我们的期望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但这种不适并非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源于我们的认知受到了挑战。由于情感反应往往先于理性思考,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若个人将情感的控制权交予对方,那么他们可能会认为只有对方改变行为,自己才能获得快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人类天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中包括对不同事物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程度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当情绪不佳时,我们可能更容易产生认知冲突。
在相处过程中,如果双方频繁因对方的行为而感到心烦、受伤或排斥,这可能会强化“三观不合”的观念。
真正建立相互理解关系的先决条件,不在于是否“三观相合”,而在于如何处理分歧。相互理解的分歧处理方式才是维系亲密关系稳定与幸福的要素。
“三观不合”困境的关键在于明晰彼此的价值观。多数价值观冲突并非因无法接受不同观点而引发,而是由于彼此的观点未被充分理解。
个人的价值主张通常是基于过往经历形成的抽象标准,难以用形象、具体的方式表达清楚。这导致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对他人的理解程度。
例如,《独立》的起草者们虽然持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的价值观念,但在表达时却采用了抽象的措辞。
在亲密关系中,若双方未能明确对方的价值主张,就容易因沟通不畅而产生冲突。而一旦双方明确彼此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发现彼此的观念其实并不那么对立。
实际上,亲密关系中的价值观问题并非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寻找平衡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对同一事物的观念有所取舍。
对于恋人们而言,遇到分歧时并不需要二选一的选择,而是应该寻找两者兼而共享的最佳方案。
由于价值观往往隐含在语言中并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因此明辨价值观可以从对方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入手。
1. 注意那些体现价值主张的语言。比如当一个人使用某些词汇来反对某个选择时,这些词汇可能就是他们价值主张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