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广州车展这个年度“收官”大戏的时刻,时光荏苒,2024年即将过去。
今年的天气与去年相比虽无大异,但感受到了一丝闷热的气息。入住手续办妥后,漫步于前往展馆的路上,偶遇一件异事:的出租车数量繁多,且大多数显示着“空车”灯。
不同于往年的景象让我心生好奇,询问了前后左右的网约车司机后得知,这两年广州的电动两轮车激增,除了雨天,大家打车意愿普遍降低,因此空车自然就多了。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如今,网约车司机的日收入稳定在两三百元左右。
“两三百元?是净收入吗?”我询问。“哪里哦,这是跑单的毛收入。每天大概能接到八到十单,但平台扣除费用后,实际收入并不高。”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刨去租车和个人费用后,一天下来司机的收入并不乐观。
车展的氛围相较于去年显得有些冷淡。不少车企的传播工作早已在车展前或后完成,即便有78款全球首发新车在此展出,但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车型却不多。其实,车展可以说是汽车市场的缩影。
从一季度的市场放量到二、三季度的低迷,再到九、十月的回暖,市场行情如过山车般起伏跌宕。而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我们看到了传统车企与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的交融碰撞。
今年的A区和D区车展,D区的人气依旧旺盛,新能源车型成为趋势。正如《浪潮降至》中所说,技术浪潮一旦起力量,便不会停歇。小米和华为成为这次车展的顶流展台。
从高调的雷军到各品牌的卖力吆喝,激烈的市场争夺在每个角落上演。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也看到了车企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活法”。
有的车企通过调整股权结构、合并等方式来减少内耗、增强实力。而有的车企则在不断扩张、发布新品牌,试图在智能电动化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
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报废更新的实施、经销商促销冲刺等活动都为车展后的购车奠定了基础。
各车企的年度目标到了集中释放的时刻,压力与机遇并存。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无论结果如何,“活法”的好坏将在明年见分晓。
广州车展不仅是汽车的盛会,更是市场的投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汽车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面对年度大考
随着年度“大考”的临近,各车企的销售压力达到了最集中的释放时刻。
从头部车企到腰部品牌,每家都在为了年终的目标奋力冲刺。而在这场竞赛中,“活法”显得尤为重要。
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引领市场潮流。而一些腰部品牌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影响,各车企如何应对?又将如何展现自己的“活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广州车展是一个见证与开始的地方它见证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也预示着未来的趋势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