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同谜一般的巨兽,我们皆以盲者的姿态与之共舞。
盲人摸象之喻
我常与友人感叹,我们所处的世界,犹如度的迷宫;我们所面对的种种,皆为度的谜题。人们却习惯于以二元或单向的视角去解读。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不确定性的时空里,我们仿佛饮鸩止渴般地追求着确定性。每念及此,内心深处便泛起一阵无奈与迷茫。
我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远未跟上时代与科技的飞跃。我们身边的人,虽然体态无异,但思想与认知上的差异却如同天壤之别。就如同一颗颗独特的种子,各自包裹着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
在这片未知的宇宙中,每个人都在如履薄冰地生活着。若无敬畏之心,岂不是步入了巨大的危险之中?遗憾的是,许多未能觉察到这一点的人,他们的意识无法感知到危险的存在。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能靠运气或他人的庇护安然度日,但这仅仅是动物性的生存方式。这样的生活白白浪费了他们作为人类应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在心理学领域中,针对人类所面临的这种困境有着深入的研究。这里我要引用一个广为人知的观念来解释为何人需心存敬畏。
“达克曲线”——认识之塔
大多数人都处于一个不知自己不知的状态中,恰似处在云雾缭绕的峰顶。实际上,这样的人群数量远超我们的想象。即使那些已经摆脱这个阶段的人,也难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重返那个令人绝望的“愚昧之巅”。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保持敬畏之心,时刻反省自己。
建议悄悄观察身边的人们,你会发现许多人都处于此境地。他们傲慢、自大、一意孤行、且乐此不疲。他们坚持的观念总是只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事件背后居然存在多种可能性。当现实与他们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们很少会反思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他们总是试图为后续事件的变化寻找合理的解释,以适应自己的认知框架、减少认知失调。正如易中天评价袁绍所说:“因为愚蠢而傲慢,因为傲慢而执迷不悟,因为执迷不悟而更显愚蠢。”
而当我们能够幸运地远离这个、进入探索的深谷时。因察觉到自己仍有太多未知而生的“畏”,自然而然地在寻找解脱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能够为我们指引道路的人或经验。对这些能够帮我们摆脱困境的人或经验,我们心生敬意。有了敬畏之心后,我们才能不断自我成长、逐渐攀登至领悟的坡顶。最终站在平稳开阔的高原上时,我们仍会保持敬畏之心并拥有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尽管未知和危险依然存在,但我们已具备了从容应对的能力。依照孔子的话说就是:你终于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这并非要等到七十岁才可达成。
在这条不易走的道路上,“敬畏”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愚昧之巅,而有些人却能早早地步入平稳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