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重增长的转变
体重的增加受到遗传和饲养双重作用的影响。据估计,遗传因素在断奶后体重增长速度中占据约50%-60%的比重,成为选种的关键指标。营养水平同样对肉牛的生长发育产生深远影响,若营养水平不足,将无法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导致生长受阻。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牛的体重会以渐进的直线式曲线模式增长。
在充分饲养的环境下,牛的生长速度在12月龄前迅速上升,之后则明显减缓,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将非常缓慢。从生长效率的角度来看,生长迅速的牛在饲料利用上往往比生长缓慢的牛更有效率(例如,日增重0.8kg的犊牛用于维持需要的饲料占47%,而日增重1.1kg的犊牛仅占38%)。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
(1)在牛的生长高峰期(即12月龄前),应确保充分的饲养以最大化增重效益。
(2)当牛的体重达到其体成熟的70%左右时进行屠宰,这样能充分利用牛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这从经济角度考虑是最优的选择。初生重与遗传、孕牛管理以及期长短直接相关。虽然初生重与增重、断奶重呈正相关,是选种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考虑到高初生重可能导致难产率上升,因此断奶重成为更主要的选种指标。
2. 牛体的生长特点
牛体的生长对其体重、外貌以及肉品质量具有直接影响。现在我们将着重介绍肌肉、脂肪和骨的生长特点:
(1)肌肉、脂肪、骨的一般生长情况
肌肉的生长速度和时期与其功能和使用情况紧密相连。例如,桡骨伸张肌作为膝盖骨附近的主要肌肉,主要支持犊牛的哺乳活动和运动,因此其在出生前的生长速度快于出生后。腹外斜肌作为腹壁外的肌肉,其生长速度随消化道的发育而加快,且在高粗饲料比例日粮下的生长速度快于低粗饲料比例日粮。而颈夹板肌在公牛性成熟后生长迅速,母牛和阉牛则各时期保持均匀生长。
脂肪的生长速度在初生至一岁间较为缓慢,之后逐渐加快,其生长速度的顺序为:网油、板油、皮下脂肪、纤维束间脂肪。若想改善肉质,增强适口性,通常在体重无法再增加时进行屠宰。
骨方面,初生犊牛已具备支撑体重的骨骼,四肢骨的相对长度比成年牛更长,以支持出生后跟随母牛哺乳的活动。出生后,骨骼的增长保持平稳。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牛体在中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肌肉的比例先增后减,脂肪比例持续增加,而骨骼比例则持续下降。
(2)不同成熟度与性别对牛体生长的影响
早熟品种的牛在较轻的体重时就能达到成熟年龄的体比例,因此具有较早的肥育年龄。相反,晚熟品种则需更长时间。例如,早熟的安格斯牛在断奶后饲养153天的脂肪比例多于晚熟的夏洛来牛在断奶后饲养190天时的比例。
就性别而言,公牛肌肉较多、脂肪较少、骨稍重且前躯肌肉发达;而阉牛则肌肉较少、脂肪较多、骨轻且前躯肌肉较差。阉牛与公牛相比,不仅脂肪比例更高,内脏脂肪比例、皮下脂肪和肌肉间脂肪比例也较高。
(3)体与屠宰率的关系
在同一品种内正常饲养条件下,体重越大屠宰率越高。因为体重增加意味着肌肉和脂肪得到更充分的生长,这也是国外肉牛育肥中倾向于饲养大体重肉牛的原因之一。体重相同的情况下肥度越高屠宰率也越高。不同品种的牛屠宰率存在差异,因此杂交后代的屠宰率也会有所不同。在选择肉用牛的饲养时,应进行品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