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析形象化思维过程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二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运用事物形象及事物间形象关系进行问题解决为特征。该阶段的幼儿虽不再完全依赖具体动作,但仍受到实际物体形象及动作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命名为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
在前概念阶段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普遍存在的泛灵论特点,即赋予一切物体生命色彩。例如,幼儿认为采摘植物时会使其受伤、感到疼痛。以下是一个前概念阶段幼儿的实例对话,明显体现出幼儿对太阳的生灵化理解。
皮亚杰问:太阳会动吗?幼儿答:会动,跟人走也会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幼儿进一步解释,因为人走动时太阳也似乎在走,仿佛是在听人说话。当问及太阳是否活着时,幼儿回答:当然了,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在自我中心的阶段中,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认知事物,无法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思想差异,难以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证明幼儿自我中心倾向的经典实验。
在实验中,幼儿被带领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之后,让幼儿坐在椅子上,放置玩具娃娃在其他椅子上,然后询问幼儿娃娃所看到的景色。结果显示,六岁以下的儿童往往无法区分自己和娃娃的视角。
尽管普遍认为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且不理解逻辑运算的可逆性,但近期研究对皮亚杰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可能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中,幼儿思维的局限性在守恒问题上尤为突出。守恒是指个体认识到物体本质属性不随外在形态变化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包括数量、体积、长度、重量守恒等实验来测试幼儿的守恒理解。
数量守恒实验中,幼儿被呈现两排数量一致的砝码或糖果,若改变其中一排的间距形态后,多数幼儿会误判两排数量不等。体积守恒实验、长度守恒实验和重量守恒实验均揭示了前运算阶段幼儿对守恒原则的认知不足。
总体而言,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在思维的具体形象化、泛灵论、自我中心以及守恒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更复杂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