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心理咨询的案例涉及一名已婚的男士求助者,他拥有稳定的工作但深受其母亲的“控制”之苦。例如,在母亲照看孩子时,会不敲门直接进入他的房间,还会过度干预他的生活和工作决策。从小到大,从学习、高考志愿、工作选择到恋爱和婚姻,母亲都参与并决定了大部分决定。
以多元化思维的角度探讨问题,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求助者对于问题的原因有较为简单的归因,他认为是母亲过于和控制欲过强,导致他感到不适。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外归因”。
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说“母子关系存在不良互动”。
从更广泛的思维角度出发,我们还能发现哪些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哪些疑问。
心理问题的出现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有关,这不仅仅涉及“树木与森林”的关系,而是关于线性思维和多元思维之间的差异。
对于此案例,应扩展使用多元化思维技巧。我们用“关系”这个关键点来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个体在多个领域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比如:父子、父母、夫妻及社会交往关系。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求助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能帮他摆脱单纯通过抱怨母亲来缓解焦虑的局限性。
使用横向思维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考虑。对于这个案例,社会文化背景(如孝道观念)和家庭环境是外部因素;而求助者内心的压力和个性特点则是内部因素。
还运用了“BASIC-ID”症状诊断技术,该技术是横向思维的一种体现。它包括行为、情绪、感受、意象、认知、人际关系、身体状况和用等方面的评估。
在这个案例中,他表现为焦虑、隐忍痛苦和无助感;他的内心世界像是一个想独立但又依赖的迷路孩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身体状况尚可。
横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写作、演讲和解决难题等。它通过类比和联想等方法来激发内在思考和动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纵向思维则是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这就像是在众多井横向挖掘的也要对某一口井进行深度挖掘。
从时间维度来看待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素因、诱因、维持因”来进一步理解。素因指的是个体早期的家庭亲子关系;诱因是导致困惑的过去事件;而维持因则是让问题和症状持续存在的当前因素。
在这个案例中,讨论素因和诱因虽然重要但无法改变;探讨如何打破维持因则更具意义。例如,求助者可能因为潜意识中的不愿改变而持续处于被母亲控制的状态。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心理发展过程,“小时候的亲子关系”塑造了“人格形成”,进而影响了“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不良人际关系的体现。
利用“6W1H”信息搜集技术,我们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外因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和社会环境以及相关人物;内因则涉及个体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等。
纵向思维类似于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奖惩机制来强化或减少某种行为。
当能够同时运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时,我们便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思考框架来应对许多常见问题。我们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挖井作比喻,除了知道如何挖许多口井或挖深一口井外,我们还需要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样挖井是否合适。
这意味着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目标和需求。否则,就像南辕北辙一样,努力可能白费。
在处理此案例时,应首先明确对方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中,虽然满足自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对方的需要。
使用“人际白金法则”来处理问题意味着按照对方的需要去满足他们——即“你做的满足了对方需要比做了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