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_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2024-12-2006:31:04销售经验1

警惕“消费者剩余”的背后真相——我们是否被误导了?

近日,阅读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消费者剩余。

难道我们的钱包被“消费之假象”所捉弄了吗?

生活中,大多数人似乎都觉得自己被“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所迷惑。

当我们要购买某样商品时,通常会衡量其价格与用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价比。

如果某样商品性价比高,那就意味着我们买得物有所值。

提及购物,折扣的诱惑总是难以抵挡。现实中,我们常常因大折扣、大减价的诱惑而购买了更高端的产品。

在购买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通过大折扣得到的东西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

细想下来,有时我们购物的驱动力或许并不完全是商品本身,而是被那诱人的折扣所吸引。

正因为如此,我们常会买下一些意外之物,甚至买到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东西。

除了购物欲望的驱使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试图通过购买打折商品来获取“消费者剩余”。

那么,“消费者剩余”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值。

比如,一双标价100元的鞋,你只愿意出90元购买,而商家打8折后,你实际支付了80元。

这90元(愿意支付的价格)- 80元(实际支付的价格)= 10元,这10元即为“消费者剩余”。

关于“消费者剩余”的

“消费者剩余”是一个通过减法得出的概念,它有正负之分。

有趣的是,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我们都会感到满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是的,确实如此!

当我们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原本打算以更高价格购买的鞋时,我们会感到满足,仿佛意外获得了一笔财富。

相反,如果我们原本打算购买的商品没有折扣,商家要价过高,即使我们不购买也会感到一种满足感——至少我们没有花掉不必要的钱。

显然第一种满足感更为强烈。

在商场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促销广告。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来吸引我们消费。

实际上,“消费者剩余”并不会给顾客带来真正的收益。

如何避免成为“消费者剩余”的猎物?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我们在水果摊前看到新上市的水果时,购买欲望油然而生。卖水果的摊主看准了这一点。当我们询问价格时,他可能会故意抬高价格。

因为我们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表明我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并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即使我们对摊主开出的高价感到满意并购买了水果,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了商家的利润。

在购物时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我们打算购买某样商品时,不要表现出过度的渴望。甚至可以表现出对商品的不满或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商家就可能认为你没有那么强烈的购买意愿而不会抬高价格。

在购物时必须先考虑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以及这些东西的实际价值。

只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就能避免被“消费者剩余”心理所蒙蔽而浪费金钱购买到并不物有所值的东西。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