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的时候大家为何已经谈及手机散热技术了呢?
近期多地气温飙升,已经突破了30℃的界限,部分地区更是发出了高温预警,似乎夏季的脚步已经提前到来。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手机因过热而导致的性能下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随之带来了更高的功耗。尤其是旗舰级的芯片,部分用户形象地称其为“火龙”,尤其是在高负载运行时,其温控效果更是令人担忧。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手机厂商在内部设计和系统优化上均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在有限的手机内部空间中,如何实现高效的散热设计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从早期的铜箔、石墨到现在的VC均热板技术,散热方案一直在进步。VC均热板因其大覆盖面积和高效的散热效果,已逐渐成为中高端机型的标配。
VC均热板技术,全称Vapor Chamber,即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它通过冷却液吸收热源的能量,再经过蒸发和冷凝的相变过程,将热量分散并导向外部。这一过程在手机内部形成一个回流通道,持续地将部位的热量传导至外部。
与传统的热管散热相比,VC均热板具有更大的覆盖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吸收并传导热量。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散热面积越大,其理论上的散热效果就会越好。今年各大手机厂商在散热技术上的竞争愈发激烈,不断刷新着散热面积的记录。
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手机内部空间,厂商们还需在内部堆叠方案上做足功夫。例如,Redmi K50电竞版采用了双VC系统,并配合石墨散热片、导热凝胶等其他散热材质,共同确保了手机的良好散热能力。
除了被动散热,一些游戏手机还加入了主动散热方案。如红魔和拯救者品牌的散热风扇,通过高速离心风扇将热空气快速。红魔7系列更是加入了主动散热风扇,其高速离心风扇每分钟可达20000转,大大提高了手机的散热效率。
随着手机后部空间的开发利用,手机厂商开始在外部设计上下功夫。如红魔7 Pro在手机后壳处增加了铝金属散热片,这不仅加快了散热速度,还使得热量尽可能地传导至手机中部,避免用户在握持时直接接触到高温区域。市面上还出现了专为散热设计的保护壳,如冰肤散热保护壳等。
除了这些传统的散热方式外,消费者还需注意其他辅助的散热手段。如在电商平台搜索“手机散热”时出现的产品中包括降温喷雾、降温贴等是否真的有效?这些方法确实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降温贴更适用于小朋友退烧的场景,而降温喷雾的使用较为频繁且存在安全风险。相比之下,正规品牌的散热背夹更为可靠。
为了确保手机的稳定性能释放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手机厂商在散热技术上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对于那些注重游戏体验和温控的用户来说,在选择手机时可以重点考虑上述提到的几款散热性能出色的机型。为确保手机的持续稳定运行,考虑购买一款半导体散热背夹也是明智之举。这样一来,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长时间玩游戏时,都无需担心手机会因过热而降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