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涉猎互联网,这些核心概念你应有所了解。在日常交流中,这些词汇的流行度表明了其重要性。
自从互联网席卷而来,各种概念如同周而复始的,不断更新。
近期,“IP”成为各类演讲、PPT、出版物中的热门词汇,仿佛任何事物都要与IP挂钩。当网红热潮来临时,IP被提及为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当内容电商火热时,又成了IP商业化变现的途径……似乎任何事物的走红背后,都要被冠以IP的名头,甚至有互联网大咖称IP为互联网的新晋宠儿。对此,我想说,米老鼠、哈利波特、三国演义等成功IP与互联网其实并无直接关系。面对这种唯IP论的现象,我实在无法认同其过度炒作。
一、IP:故事的载体
自PAPI酱走红后,一切似乎都与超级网红、超级IP挂上了钩。但IP究竟是什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化,而是一种用故事来承载的符号。
以“米老鼠”为例,我们谈论的并非那只大耳朵的老鼠形象,而是其背后的故事。同样,我们喜欢的并非只是漫威英雄的形象,而是其背后的故事价值。若没有这些故事作为支撑,它们可能只是普通作品。
一个符号、形象或人物等若没有故事的支撑,可能只是简单的标识或提示。而只有故事承载的符号才能被称为IP。
二、IP与品牌的区别
IP与品牌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品牌源于产品,而IP源于故事。在众多产品中,那些同质化的竞争者如同身材、面容相似的女人中争艳斗丽。品牌需在保持自身身份和气质的吸引众人的目光。
对于成熟的品牌管理公司,如宝洁,它们注重品牌的维护,确保产品领域的专业性以维持品牌的生命力。而对于IP而言,每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常误认为IP是产品走红的方法,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观点。IP不能让烂东西走红,但它可以将故事的影响力转化为商业价值。
三、IP的流行与故事的价值
过去,好故事常常因盗版等问题而难以实现其市场价值。但现在,随着对盗版内容的打击和内容付费的兴起,好的故事开始变得值钱。它们成为平台方争夺的稀缺资源。
例如,《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作品延伸出的电影和其他作品,都是IP商业化延伸的典型案例。
给大家两条建议:
1. 在追求成为IP之前,先思考能否讲好一个故事以及是否有推红故事的实力。
2. 社交和流量虽然重要,但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机会。
四、社交与流量背后的机会
在社交和流量领域中,腾讯凭借微信和QQ独占鳌头。这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朋友圈KOL(关键意见)。
朋友圈KOL不仅需要打造个人形象来吸引用户,还需要精心运营朋友圈内容来提高转化率。为了实现更好的用户转化和产品变现,不仅需要依赖朋友圈的运营,还需要学会主动营销即做社群。
做社群就是将社群当成一个产品来做。要想让用户觉得有信任感并产生购买行为,必须依托于产品的质量和口碑。我们还要寻找“第一性原理”,研究目标用户和所在领域的需求以及痛点。用心做好产品研究,挖掘用户需求和产品的爆点。营销是产品的一部分,因此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的痛点和场景。
无论是IP还是社交与流量背后的机会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只有深入理解并掌握其核心要点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