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对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宝宝能拥有非凡的才智,高智商的孩子确实会展现出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特质。那么,这些高智商孩子的共性特征是什么呢?
日报总结了“高智商儿童”的22个特征
想知道你家孩子具备了其中几条吗?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分享交流!如果有其中一种表现,或许你的孩子就拥有高智商的潜力。
关于智力与智商,家长们总是充满疑问:
▲为什么学霸家庭中也会有学渣孩子?智商与遗传有何关系?是随父亲还是母亲?幼年时期的大脑开发训练能否提高智力?家长们是否会无意中阻碍了可能成为天才的孩子的发展?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这些关于智商的相关话题,希望能为您带来新的视角。
曾有一篇家长的自述文章广受欢迎,讲述的是“我的儿子是学渣"的经历。这对父母双方均为985博士和硕士,他们精心挑选了最佳年龄并注重孕期的饮食和胎教,但孩子出生后并未继承父母的优秀学霸基因。无论怎么努力,孩子在班级中的排名始终靠后。
当学霸父母遇到学渣孩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在疑惑,是否自己的孩子基因突变或投错了胎。
遗传学上的“均值回归”现象——由高尔顿提出,指的是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一定会完全遗传给孩子,这些特征会在孩子身上逐渐向大众的平均值回归。孩子的智商也受到列祖列宗智商的平均值影响,这是古往今来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简单来说,父母的高智商优良基因不一定能直接遗传给孩子,孩子的智商会趋向于大众水平。
杂志《前沿科学》中的一项智商研究指出:智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具有高遗传度。但基因的分配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无法确定父母双方谁的智商基因会传给下一代,甚至无法保证高智商基因会传递给孩子。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接受孩子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
▲尽管“均值回归现象”如开盲盒般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降低其影响。
父母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孩子智商的绝对值,但能影响孩子智商的潜能。在后续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激发这种潜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有可能的。
两名儿童心理学家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他们记录了42个来自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家庭,重点考察了这些家庭与孩子互动的情况。
研究者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智力水平上普遍偏低,但真正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并非家庭条件,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方式。
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倾向于说话简短而敷衍,而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与孩子进行多样的话题交流,使孩子从出生起就处于一个语言丰富的环境中。
父母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条件与孩子接收的词汇量有密切关系。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孩子每小时接收的单词量远高于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日常的亲子对话、互动和沟通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些点滴就像拼图一样,逐渐影响孩子的未来。
与父母交流多且高质量的孩子在IQ测试中得分更高,学校表现也更好。
针对这一问题,哈佛大学和其他名校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波士顿地区的儿童中,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孩子大脑中与语言有关的领域活动就越活跃。
父母的沟通质量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不仅仅是沟通方式,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脾气和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戴维希尔(David Hill)博士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别有50%以上都与基因有关,但环境同样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