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收到来自母亲大人的反馈,她指出我写的文章篇幅过长,令她难以一气呵成地阅读完毕。鉴于此,我决定作出调整,力求在未来的写作中更加精简内容,避免冗长。对于那些内容较为繁复的长篇文章,我会将其分篇发布,同时也会将部分内容逐步迁移至知乎等平台。我的【鸡汤挂面】专栏旨在分享我在工作中的原始思考与不成熟见解,大部分内容均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承诺会力求具体而深入地阐述观点,既不陈腐老套,又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和拓展性。虽然这里可能不会纯粹地探讨交互设计、原型制作技术和现成知识分享,但也会涉及一些相关内容。以下就是我今日分享的小段落,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散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
当他人向我咨询问题时,我通常采用两种思考方式来回应:
1.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即发散型思维)
2. 探索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寻找“中心思想”。(这是聚合型思维的表现。)
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双钻图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工具,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思考。我认为这两种思考方式并不仅限于设计流程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两种方式。就像两片不同颜色的镜片,可以随时切换观察角度,特别是在工作中,它们能帮助我们发现更多不同的东西。
例如,当一位新来的设计师向我问及移动端的情况时,我会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心态来回答。例如,移动端目前主要包括获客和激活两大块内容,以及不同用户类型的不同体验等等。这种心态让我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比如,当一个设计师展示她的设计方案时,我会努力寻找我们的共同点以及她的设计决策背后的哲学和原则。如果她的出发点是合理的,我会考虑是否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来处理我的方案。我也会思考是否存在原则上的矛盾以及她为何这样做、我为何这样做等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在跨团队、跨的项目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并从更高视角获得更多机会。
发散(Diverge)和聚合(Converge)的过程,其目标都是简化问题。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模糊的问题打碎成更小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使每个问题都变得有迹可循、易于定义。例如一团难以定义的雾气在分析其成分后更容易被研究。而通过用户研究来确定不同用户群和不同场景需求具体化等场景都可以应用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则是将复杂的问题回归到其本质上来进行简化处理。如通过整合不同功能以寻找产品的核心需求等场景中都会用到聚合思维。
以下是一些关于发散和聚合思维的场景举例:
- 在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通过发散思维将问题拆解成具体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 在头脑风暴中利用发散思维获取更多的可能性。
- 在设计产品时利用个性化策略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横向迭代时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 在进行竞品分析时使用聚合思维探索业务的共同边界和挖掘市场需求本质。
- 在增长实验中设置控制组和对照组以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优化。
在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在发散的时候要设定统一的细分标准以避免信息混乱;在聚合的过程中要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和本质以简化问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掌握这两种思维方式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抓住事物的核心。
记得在我们做广告管理工具时遇到一个复杂无比的工具Power Editor。当时我们的目标就是简化其功能使之更加高效且符合用户真实需求。只有那些符合产品核心目标和value props的功能才能得以保留并得到推广。
在进行头脑风暴或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非常必要,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帮助我们去除多余的功能和信息而保留核心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一致性”和“个性化”的挑战时我们应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权衡和取舍而不是将其孤立对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