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造企业而言,高效管理的供应链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缺乏高效管理体系的企业将面临运作难题,其症结涉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比如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会打乱生产节奏,管理不善将提升生产成本;库存的失衡既可能导致资金积压,又存在缺货的风险;配送的不及时则会引发客户不满,而信息流通不畅更是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为了预防上述问题,企业需进行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对各生产环节进行严密把控。
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解决方案——《供应链控制塔分析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集成业务计划,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的实时、端到端的可视性,对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那么何为供应链管理呢?它涵盖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供应、生产、库存、配送和信息管理等环节。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管理理念,它将供应链视作单一实体,强调跨企业的协调合作,运用系统方法整合资源;它也是一系列实施管理理念的活动,涉及一体化行为、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与收益以及合作等行为;还是一系列管理流程,要求供应链内企业克服各自的功能障碍,采取流程化的方法;更是一种运作管理技术,能将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展至所有职能领域。
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常被混淆,但实际上是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库存过多会带来不必要的费用,而库存管理则能帮助企业执行战略性活动,与其他环节紧密相连。供应管理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为库存管理提供基础;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影响库存的流动;配送管理则根据库存情况调整策略,确保产品及时送达。信息管理贯穿整个供应链,为库存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实现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信息流在库存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企业的信息传递系统尚待完善。数据显示,约60%的企业面临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如某电子产品制造商因信息传递滞后,导致供应商无法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影响生产计划的调整和库存积压。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有的企业仅采用单一指标如库存周转率或订货满足率,且各成员企业的评价尺度不一。例如,两家订货满足率仅差10%的供应链企业在补货策略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VOI模式在企业中广泛应用。此模式能使供货及时率基本达到100%,如某汽配企业采用此模式后,供货及时率从80%提升至近100%,极大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并提高了存货周转率,减少了库存资金占用。
然而VOI模式也存在局限性。该模式未必能促使企业共享计划信息,可能导致成本转嫁。VOI物料的管理责任落实难度大,可能增加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难度。例如某企业因职责不明确导致物料丢失的情况。
基于地位与契约不对等的库存控制方式可能会拉长应收账款周期。
相对而言,VMI模式更强调补货模式的变革和信息共享与计划协同。它以契约形式规定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形式更为丰富,可引入第三方物流等。VMI与VOI的融合使用可实现库存成本的降低和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VMI通常有三种实现形式:
- “供应商——制造商”模式:制造商与核心供应商合作建立仓库或由供应商提供仓库,共享销售、生产计划等信息。
- “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制造商”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仓储管理以发挥规模和服务优势。
- “核心企业——分销商/零售商”模式:通过与分销商或零售商合作实现库存的有效管理。
VMI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决策准确性、减少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