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品类,简单来说,指的是在顾客视角下的一组相互关联、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集合。这一概念具有模糊的边界,既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自由分割。
人的心智犹如一个仓库,内含各式各样的收纳格子(品类单元)。每个格子都拥有独特的名称,并存放着与之相应的物品。这些格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蝴蝶”、“电脑”、“液体”、“书本”、“泡面”以及“香味”等不同品类。
部分格子空间广阔(大品类),而有些则相对狭小(小品类)。大品类中往往包众多的小品类,而这些小品类又各自拥有子品类。类似地,相邻的格子如果存储的信息质地相近、相关性强,就会自动聚合,形成新的格子界限。
每当一个全新名称出现时,它往往会暂时安置进与其最为匹配的格子内。如果这个格子因自身的成长壮大而不断扩大,或是吸纳了更多同类的名称,它便由“小品类”成长为“大品类”。
在商业语境中,大品类通常预示着大需求,但未必一定有大品牌存在。若无大品牌出现,那么细分品类中仍会存在品牌的机会。
以水果为例,根据其结构和外观,水果品类可细分为核果、仁果、浆果、柑橘等多个子类。若再依据其味性分类,水果又可以被划分为寒性、温性及热性等类别。只要遵循一定标准,这种细分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但某些分类标准因在市场上缺乏商业价值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进一步地,以浆果品类为例,可再细分为葡萄、蓝莓、草莓等多种具体水果。全球草莓品种约有2000多种,可按地域分为日系、美欧系及国产自主培育的草莓等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草莓品种大约在30种左右。
具体到日系草莓品种如红颜、章姬等,欧美系如甜查理等,以及国产自主培育的如十三香系列、丹莓系列等。农业科研机构仍在不断研发新的草莓品种,平均每3-5年推出新的培育品种。
草莓的生产方式也可进行分类,如露天种植、盆栽种植、水培种植以及立体种植等。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草莓可被分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种等级。每一种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和要求。
草莓的销售渠道多样,包括自主零售、采摘园、市场批发、商超卖场、电商销售等。对于草莓种植或销售企业而言,如何定位自己的业务领域并打造差异化优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为草莓添加品种、食品安全等级、种植地域和销售渠道等多个标签后,企业可灵活组合这些标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描述。例如:
企业品牌名+春峰奶油草莓+绿色农产品+中牟草莓种植原产地
企业品牌名+宁玉草莓+绿色农产品+昌平社区团购“畅销品牌”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所使用的限定词应越具体、越易被感知则越具说服力。但必须确保这些限定词基于事实,不能误导消费者。
短视行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为建立消费者的信任并促进复购,企业需确保提供的信息充分且贴近消费者,尤其是在鲜食类农产品方面尤为重要。
若农产品品牌希望长久发展,则应将消费者向身边人转介绍的心理成本降至最低。这样消费者才能无顾虑地向他人推荐产品。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