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播读书的世界。在哲人叔本华的名言中,我们找到人生的某种共鸣:“生命是一场欲望的交响,欲望的满足带来一时的宁静,而不满足则催生持续的痛苦,人生便在这宁静与痛苦间摇摆前行。”
虽然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哲学家,但他的观点却在后世得到了不少哲学家的共鸣。比如萨特就曾表达:“世界是复杂的,人生是充满挑战的。”而今天,我们不深入探讨痛苦与无聊,而是探讨如何面对并缓解它们。
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感受到无聊与痛苦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无论拥有多少财富,达到何种目的,这种情感都不会完全消失。为了寻找慰藉,人们有时会从文字中寻找答案,于是“心灵鸡汤”应运而生。
“心灵鸡汤”一词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哈佛大学毕业生杰克·坎菲尔德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紧密相关。在,也有一系列类似的书籍,如《心里的锁》、《虚掩的门》、《鞋里的沙》,以及古时的《菜根谭》等。这些书籍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为他们的青春带来了慰藉。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类文学利大于弊。其优美的文字、华丽的辞藻和亢奋的故事确实能短暂地缓解学业或工作的压力,甚至激发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或希望。
现实与心灵鸡汤所描绘的并不总是一致的。当疾风骤雨来临时,泡沫般的希望会破灭,人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情绪如焦虑、抑郁、困惑甚至崩溃等都是难以避免的。
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一下鸡汤文学的弊端。
一方面,鸡汤文学倾向于选择性地展示世界的美好,而忽视其丑恶的一面。它可能对恶行表现出宽容,这实际上是对善的背叛。对于同一情感,如“自信”,不同的鸡汤可能会给出相互矛盾的定义和解释。
例如,当你满怀信心去尝试某事时,如果失败了,别人可能会认为你过于自负;而成功了,则说你很自信。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根据结果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定义。
不同的鸡汤观点也可能让你陷入矛盾之中。例如,一边告诉你“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边则告诉你“存天理,灭人欲。”如果你不经过思考就盲目相信这些言论,就可能陷入谬误之中。
更重要的是,鸡汤文学往往无法告诉你世界的本质。它们更多地是告诉你应该如何行动,但很少解释为什么或那些原因是否站得住脚。
以《寒窑赋》为例,它过度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时运来解释人生的好坏。而现在的成功学类鸡汤则可能过度强调内部因素的作用。这种夸大其词的表述给人带来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亢奋。
而且成功的定义是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成功学的本质其实是挑起人们的情绪,让人在情绪驱动下做出非理智的选择。
虽然鸡汤文学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付诸行动却并不容易。比如“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这句话忽略了有伞的孩子也可能跑得更快的事实。
优秀的哲理应当像指南针一样具备原则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为我们指明方向。读鸡汤文学并非不可取,但我们需要有理解地读、有反思地读。
让我们以曹操与郭嘉的故事为例来结束今天的讨论。当曹操问郭嘉什么是好军师时,郭嘉回答说“随机应变”。这告诉我们不应盲目遵循固定的或鸡汤言论,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鸡汤文学虽有其魅力但也有其弊端。我们应该有批判性地阅读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被其表面所迷惑。好了今天就聊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