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格物三大境界_格物的真正含义

2024-12-2402:55:17创业资讯1

探寻“格物”的三重领域,真正理解其深层意义后,便可达成“格物致知”的境地。

第一层,领悟万物表象之下的本质;第二层,在知晓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不拘一格;第三层,物我相融,心与物境无间相融。

前几日有幸获得胡英亮老师的引荐,我参加了一期启予国学的《修身训练营》,其举办地位于中银大道正邦素质教育学校的多功能厅。

本期主讲人李东林老师,其生平略述如下:李东林,字天祥,生于1979年。承袭四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学术遗志,既是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的特邀讲师,也是腾讯课堂的授课专家,同时拥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相较之下,我自觉资历尚浅。我虽生于1975年,但成就寥寥——字彧韬。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倾心学习。

三小时的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古法教学”到“启予国学的日常课程”,再到“儒家的真谛”,最后提到“心怀敬畏之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强调,“幸福指数并非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而更多地取决于内心的感受。”

一句印象深刻的话语是:“今日所流的泪,皆是昨日脑中进的水。”

这便是全部内容了吗?不,这只是开始。真正的重点在于:

何为格物?其实即是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洞察世事

用张飞之死、杯酒释兵权和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来阐释一个道理: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情绪管理至关重要。要学会让情绪为我们服务。

回家后与友人交流时,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忘得七七八八。

在无奈之下,我尝试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从网上摘录大量文字。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能将所学知识整理得较为完整。

文化的构建由三根支柱支撑:儒家、道家和佛家。

它们都强调“修身”,但各有不同:儒家倡导积极进取;道家追求清静无为;佛家则提倡慈悲为怀。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的修身是入世的哲学,而佛道两家的修身则更偏向出世。

修身是儒家的核心环节。儒家的追求是向内寻求而非向外追求。

无论生活优渥还是简朴,对于儒家而言差异并不显著。他们面对外部环境与他人行为时,情绪可以自然流露但不可过度。

儒家强调最多的便是自省,即对灵魂进行深刻。这要求我们时常自问:是否真正做到了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情?是否真正无愧于心?是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无法立刻做到所有事情。但只要我们坚守“修身以待天命”的信念,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坚持下去就好。

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你只需全力以赴,其余交给天意。”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