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嘉伟带大家来探索一下如何准确而客观地描绘现实情境。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的实践中,初始阶段的关键在于帮助来访者区分思维与现实,这实际上是对主客观的识别与描述。而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学会如何恰当地描述情境,但往往这一步是许多人所面临的难题。
在描述情境时,与单纯表达情感相比,自动思维往往难以真实反映出现实情况。因为所有的描述本质上都是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就如同素描一样,无论记忆多么出色也总会有失真的部分。即使是像冷军这样的超现实画家,其作品也仅是现实的一个视角。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直以主观视角去解读情境,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客观描述。这里存在的两大挑战:一是描述技巧的掌握,二是描述维度的选择,都成为了客观描述情境的天然障碍。许多心理咨询技术的核心也正是在此,它们致力于引导人们更清晰、更客观、更全面地描述情境。
或许有人会质疑,认为心理咨询工作看起来过于简单,区分主观与客观难道真的如此困难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哲学中的认识论。对于人类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历史上存在不同的学派和观点。例如柏拉图的天赋观念派与雅诗多德的经验论派的对立,以及后续的理性概念和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让我们以一个实例来解释这些观点的关系。假设我面前有一杯茶,从经验论和理性的角度来看,大家都认为它是茶并符合茶的标准。如果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在他的经验中并没有茶这个概念,那么如何解释这种差异?难道真理真的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回到标准上来讲,例如冲泡茶叶需要用特定温度的水。如果条件有限制(如海拔、煮茶),所煮出的液体是否能算作茶?茶叶的标准是龙井、毛尖、大红袍这样的经典品种,还是包括各种加工过的树叶子呢?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添加其他成分(如水果、干果等),那还能算是茶吗?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界定这一杯究竟是水还是一种由某种未知植物和添加剂混合的液体。
要明确地描述这些情况,需要避免绝对的描述方式,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视角都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思考态度,使用可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词汇进行描述。就如CBT中的描述方式来说:不要将某事的思考完全内化为一种预设思维模式或者既定答案。
如何达到在主观思维中更客观地表述?郭照亮老师在其关于CBT的书中进行了详尽的归纳和阐述。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并排除主观的解读、预期、评价和分析部分的影响,情景描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前面所提到的认识论可以得知:由于情景的多样性及人们的不同理解方式,在描述时应该选择更为普遍和易于理解的词汇来增加认同感。在CBT技术中提到他人参照情景描述时输出方和接收方应具有一致的画面感。
让我们以CBT一百二十三项实用技术中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情境与思维的区别。当想到自己可能的早逝时如果大多数人都能认同这种想法那么这就是情境;而当自己真的感到自己会早逝时难以得到他人共鸣这就是思维。而关于女友的不耐烦或不理睬这样的反应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也属于思维上的差异;而大多数人的反应或表现则更容易形成一致的情境画面。
在进行情境描述时我们不妨将对方想象成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简明易懂的叙述或将自己视为一台无情绪的摄像机进行客观记录。这样的视角转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境和思维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其中的关联在CBT进阶理论中提到了连续自动化的概念。初次的自动思维可能会引发后续的思考并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而适当客观地应对场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情感源头如面对某种可能的危险或愿望未达成的场景检查我们的情境描述是否客观就能看到自己是否受伤并在其中感到担忧或不安。
总结起来我们要学习并运用CBT技巧学习客观地描述情境并理解其背后的思维过程这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